日前,“好麗友青年公益領袖臺灣行”活動圓滿結束。作為第四屆公益夢想實踐大賽的重要分支活動,本次兩岸公益交流活動,由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公益研究中心、臺灣公益研究會聯合發起,旨在通過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公益創新能力。
緣知公益需躬行
5天的臺灣公益行邀請到了臺灣地區熱心公益的同學們與大陸學子一起參訪臺灣公益機構,一起體驗公益的魅力。來自寶島臺灣的同學帶著大陸大學生們,游走于大街小巷,在感受當地文化的同時,各種公益募捐、公益宣導也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到寶島臺灣無處不在的公益氛圍。
中山大學鐘妙麟同學就深有感觸:“做公益,社會環境很重要。臺灣公益機構可以持續發展我覺得離不開整個臺灣地區重視公益的這個大環境。讓我印象最深的則是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臺中市愛心家園機構,從幼兒到成年到老年他們都有一整個復健體系,包括幼兒的音樂治療、設立庇護工廠、庇護商店實現身心殘障人士的就業,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有自己的護具專利,在獲取一定的盈利的同時也保證了他們幫助殘障人士的專業性。“
與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莊馥華合影
在參訪過程中,同學們深入障礙人群中間,陪伴正在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和正在進行復建的障礙兒童,也親身感受了醫療輔具對豐富障礙兒童生活、降低他們與社會交流難度的重要意義。
來自臺灣的許芳瑜好奇地坐在身心障礙者專用電腦前。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感覺視覺焦點,電腦可以播放影片、有聲讀物等。對于普通人,這個操作有點困難,因為普通人很難長時間目不轉睛地盯著同一個點。許芳瑜同學嘗試了幾次才選擇到自己想要的。“雖然我用起來很不方便,但是我覺得,對于障礙兒童,這個卻很簡便,因為他們可以輕易做到讓電腦感知到他們的視覺焦點。這個設計很棒,因為設計者不止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豐富了他們的興趣愛好。“她說。
而寶島臺灣,不僅在人文關愛方面行動力十足,在保護環境方面也讓同學們有了更多切身體會。桃米社區,是臺灣行活動的保留參訪地點,它獨特的社區文化、環保理念都讓它與眾不同,作為災后重建社區,它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孫斌同學對桃米社區贊不絕口:”回顧這幾天,桃米社區仍讓我記憶猶新,那里的生態是植入人們骨子里的生態,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我們一直在提倡要搞生態農業,但我們往往只注重生態農業最開始的設計過程,常常會忽略生態農業從業者對生態的認同、對生態的理解。而這些桃米社區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如講解員來自于社區、旅店從業者可以帶領游客開展野外動植物講解等。桃米社區的成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是很多人付出的結果,我想桃米社區不僅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典范,更是時下日益煩躁的社會的一劑鎮靜劑。“
桃米社區風情民宿
共筑公益新平臺
據悉,好麗友青年公益領袖臺灣行活動參訪涉及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集賢庇護工場、臺北市生命線協會、海峽交流基金會等多家基金會,每個人都對公益實踐如何進行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感悟,而參訪機構對于他們的到來,也同樣欣喜。
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林宜貞組長表示:“公益需要大家的行動和力量。我們同樣關注大學生這個群體,因為他們代表了未來。我們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宣導,希望可以降低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為他們的生活減少障礙,并希望有更多大學生可以在未來加入我們。你們的活動,將已經具有公益理念并且進行公益實踐的大學生召集到一起學習,并且能夠相互進行深層次交流,相信他們中間,會有不少人在未來專注于公益實踐,這無疑是非常具有意義的。“
所有同學在海基會參訪后合影
“好麗友青年公益領袖臺灣行”已舉辦四屆,好麗友(中國)總裁張世杰在結業式上表達了對青年學子的殷切希望:“我們舉辦臺灣行活動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習到更多先進的理念,看到不一樣的公益的世界,為自己的公益行動加入更多動力。好麗友進入中國十幾年,我們踐行著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社會提供健康美味的產品,貢獻自己的力量去賑災、去救助弱勢群體,但我們更希望通過我們搭建的大賽平臺,讓青年一代關注公益,共同推動整個社會公益的發展。我們都要成為更加優秀的公益行動派,成為公益的標桿,臺灣行活動也將進行下去,孵育更多有公益夢想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