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襲城、環境污染,倒逼采暖變革
“一到冬天就像住在煙囪里,不戴口罩根本受不了。” 在冬季霧霾較為嚴重的北京居民這樣抱怨。首都成為“首毒”,北京的情況不僅是個例。據國家環境保護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污染天數為175天,天津197天,成都125天,沈陽152天,蘭州112天,石家莊高達264天!相關數據表明,如今在中國每年因為大氣污染過早死亡的人數有50萬人!
還記得閱兵期間北京的藍天嗎?那是讓國人都為之感動的顏色。然而想要留住這樣的天空,北京至少需要減少一半的污染排放。同樣,從我國東北到中東部多個省份,節能減排任務艱巨。作為污染元兇之一的燃煤供暖,正在環境的倒逼下日趨瓦解,以電代煤的供暖變革正以燎原之勢,走向全國。
電供暖行業迎來發展新契機
北京市政府已提出在2015年前,取締五環之內的燃煤取暖,改為電供暖;天津市政府已把啟動‘以電供熱’試點”寫入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河北省住建廳下發通知,決定在全省建筑采暖工程中推廣電供暖技術及產品。作為電供暖代表的中惠電熱地膜供暖系統由此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電供暖契合節能減排需求
中惠電熱地膜供暖系統,由黑龍江中惠地熱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哈爾濱工業大學和美國杜邦公司共同研發,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誕生之日起就備受關注:25項國家專利認證的產品特性,美國UL認證、歐盟CE認證、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性能,以及最為人贊許的低碳環保理念。它是以清潔的電為能源,以電熱膜為發熱體,通過紅外線輻射的方式向外輸送熱量的新型供暖方式,是真正的低能耗、高能效、低排放的供暖產品,被供暖界譽為“綠色供暖革命”。
相對傳統燃煤采暖方式,中惠電熱地膜供暖,不需要燃煤,也不需要用水做熱循環,熱轉換率高達99.69%,既免去了建鍋爐房、儲煤、堆灰、管網設置等一系列占地問題,也沒有煤灰、煙塵、燃燒廢氣、噪聲等環境污染隱患,從而將廢氣等污染的排放直降為零。
中惠地熱三大生產基地
據專家計算,在北京地區,采用電熱膜供暖系統的住宅,一個采暖期每平方米可節約12.5公斤標準煤、20公斤水。如果全國430億平方米的現有節能建筑中,有一半使用了電熱膜地熱供暖系統,一個供暖季就可以節約2.6875億噸標準煤、節約水4.3億噸。
同時,隨著中國清潔能源發電的蓬勃發展,電能日趨清潔化,電熱地膜供暖正呈現從低碳向“零”碳發展的趨勢。此外,在電力的消耗和使用上,中惠電熱地膜供暖系統也優勢獨具,該技術通過溫控器發出的信號自動調解能量,所以比原始恒溫直供電采暖更省電。加之終端用戶,充分利用系統分室分時控溫功能,自覺行為節能,電能的消耗自然降低。
清潔電供暖領軍吹響治霾先鋒號
當“厚德載霧、自強不吸”成為坊間流傳的“國民精神”,當“同呼吸、共命運”真正成為現實,一場供暖模式的拷問與反思,蔓延全國。被指為“罪魁”之一的傳統供暖,亦面臨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以燃煤為主的采暖能源結構,在變革中趨于被以電能為主的采暖能源結構替代。
在此背景下,以電力為能源的新型供暖方式-電熱地膜,異軍突起,正憑借低碳環保的產品優勢,成為采暖變革新力量, 領軍電供暖吹響治霧驅霾的先鋒號。
中國電供暖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兌現減排承諾電供暖扛起重責
2015年6月30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在即將召開氣候大會的法國宣布了中國的減排承諾,即到2030年,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到65%。中國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何建坤表示,要兌現2030年目標,意味著每年單位GDP碳排放下降的速度需要更快,這意味著中國將付出更大努力。
加速推進國內供暖領域的變革,電供暖正發揮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以中惠地熱為代表的中國電供暖企業,正以“中國智造”扛起國家節能減排降碳治霾加快環境生態建設的中國任務,不僅致力于暖居中國,更致力于在世界樹立綠色中國形象。
中國電供暖聯盟 供稿
(微信號:dgnlian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