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1月20日,奧巴馬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咨政國文。圖片來源:路透社 |
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曾是奧巴馬政府內閣成員,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間任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
不過,這位經濟學家對奧巴馬政府感到不滿,因后者對中國的崛起缺乏“包容”之心。
薩默斯曾任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財政部長。在結束對中國的訪問返國后,他相信中國很可能占全球收入、貿易及商品需求增長的1/3至1/2。11月9日,他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隨著中國所占世界經濟份額的增大,其重要性將只會提高。
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目標尚不明確:是要視中國經濟的成功為全球繁榮的一個支撐,還是要從經濟方面遏制或削弱中國?薩默斯對此表示擔憂。
對于奧巴馬政府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用于降低中國在制定全球貿易規則中影響力的方式,他表示不安。如果中國不是TPP的一員,美國也不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在薩默斯而看來,這并不是什么好事。他認為,中國的經濟改革議程并非只對中國有益,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整個世界的發展——盡管增長速度放緩會產生短期或中期的困擾。
薩默斯曾表示,在當今世界,中美兩國之中,不可能一國繁榮,而另一國蕭條。
曾作為奧巴馬政府內閣成員的他做出如此評論意義重大。這表明,在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和TPP以及對亞投行等問題,的確存在某些制約因素。
另一方面,自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雙贏”觀念早已成為深埋于領導人及人民腦海之中。然而,在中國、印度、巴西等國崛起之際,美國的零和心態愈顯。事實上,從美國是唯一不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投票權改革的國家來看,便足以說明。
此外,在過去的一些年里,一些美國官員和政治家竭盡全力誹謗中國,將其描繪成一個不遵循國際規則的國家,全然不顧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成就所呈現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中國加入了幾乎所有的全球多邊組織,過去的幾十年里,也遵守著由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制定的規則。
但是,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應做出改變以適應新的現實:興起的中國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其他新興國家也在崛起。
顯然,美國還未準備接受其不再是唯一超級大國的事實,全球性問題已不再由它說了算。
美中政策研究基金會(US-China Policy Foundation)聯合董事長王翼在新書《奧巴馬對中國的挑戰:亞洲的軸心》(Obama's Challenge to China: The Pivot to Asia)中批判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從原先的戰略保證勝過威脅,轉向近幾年的威脅勝過戰略保證。
人們幾乎可以認為奧巴馬急于在國內外樹敵。11月3日,他責備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的辯論中的表現。奧巴馬說:“辯論的結果竟是輸給了財經頻道的主持人,如果他們連這些人都無法取勝的話,我覺得中國和俄羅斯對他們也沒什么好忌憚的。”
顯然,這聽起來不像一位想同他人合作的美國總統所做之事,相反,他更像是要與其他人對立。
關于作者:
陳衛華,《中國日報·美國版》副主編
(譯者:張根鴻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