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放言”放到《人民日報》上去了。
11月12日周鴻祎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在標題為《周鴻祎:別捆住“雙創”手腳》文章中,周鴻祎指出,目前中國的公司法、證券法等,存在一些不與時俱進的規定,這有可能成為“雙創”絆腳繩。比如,對股權眾籌股東數量的限制,對期權收入的個稅征收等。
周鴻祎說的這兩件事我都略清楚,尤其是股權眾籌股東數量的問題,當時周鴻祎要推360手機,琢磨出一個點子來,準備讓每個買手機的消費者都擁有一點股權,我們恰好在一個群里,老周剛把這個點子說了以后,立刻有人拿法律來進行質疑,老周找人一查果然如此......根據公司法,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不能超過200人,老周計劃就此流產。
對期權收入征稅也是周鴻祎的一個痛點,員工或者老周自己賣期權要被征收可能高達45%的個人所得稅。
老周對這兩件事放言其實很正常,企業家通過公開渠道為自己或者本領域爭取權益在兩會上其實更常見。但周鴻祎文章表達的還不止如此,他還進行了拔高,講到一些宏觀上的大道理,頗有“公知范兒”,比如他在文章最后寫的就很深刻:改革開放30多年,出現的幾波紅利都是因為當時國家的寬松政策環境,從1984年開始,中國出現了一個大的創業潮,出現了像聯想、華為、萬科這樣的著名企業,這也是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1990年之后,我們這群搞互聯網的毛頭小伙子敢辭職下海,也是政策對待新生事物采取寬松和支持的態度。今天互聯網的繁榮局面,根本上講就是當時寬松的制度環境決定的。
事實上,在上一周,周鴻祎不但為《人民日報》撰文,還在14日上了央視一套的《開講啦》節目,給年輕人講創業,稱自己 “從來不是一個成功人士,曾經是一個最大的失敗者。我甚至做過一些很荒唐的事情,也做過很多錯誤的決策,在很多事上失敗過,摔倒了我再爬起來。”
一周之內兩次登上國家媒體,對聚光燈下的互聯網明星企業家并不難,比如馬云一周七上也屬正常,甚至雷軍。但周鴻祎的不同在于,他不是作為媒體報道對象露面的,而是作為文章作者、演講者出現,這也是為什么稱他是“創業公知”。
今年年初,有人檢索《人民日報》數據庫,統計知名企業家在《人民日報》上的曝光度,結果前三名是馬云、李彥宏、周鴻祎,分別被報道次數是62次,31次,18次。但就署名文章數量(單獨個人觀點文章篇數)來說,周鴻祎卻獨占鰲頭,為《人民日報》撰文11篇,其次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賴小民,為七篇,海爾張瑞敏寫了2篇,雷軍和楊元慶各1篇。
相比之下,老周簡直是互聯網企業家里的評論家,就勤奮程度無人可出其右。周鴻祎創業近二十年,到今天也功成名就、身家億萬,但激情與干勁不減,這點其實很令人佩服,就我所知,為了做奇酷手機,周鴻祎專門和上百個記者組了一個微信群,討論手機產品和其他智能硬件的創新,接收反饋,其對細節的關注程度簡直令人發指,而且,他確實有拿出相當的時間來和一幫媒體記者進行討論,這在圈內同檔次企業家里應屬罕見。360今年推出奇酷手機、行車記錄儀、兒童衛士、智能攝像頭等創新硬件并取得成績,當與周鴻祎的親力親為有相當關系。
周鴻祎近年來風格變化不小。盡管仍然會放言,但以前放言只是針對競爭對手,現在則多了一些情懷與公知范兒,經常為創新、創業者“帶鹽”,這是格局上的變化。
十八大以后,李克強力推互聯網+,鼓勵創新、創業,要把創新擺在國家戰略的核心位置,尤其要靠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周鴻祎為創新、創業代言,相當于以實際行動響應國家領導人號召,也難怪克強總理的企業家見面會上能總見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