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名日本學生小松使用漢語在決賽中向留學生發表演講 |
隨著孔子學院走向全球,與世界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孔子學院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現象。但同時也招致批評,一些人評論者視之為中國政府的部門。
孔子學院發展過于迅猛,卻成了其成功的受害者,遭到了不必要的關注和審查。
有鑒于此,在他國傳播中國文化的希望便落在了鮮為人知的“中國文化中心”肩上了。雖然中國文化中心早在1988年就開始運營,但其重要性被后來的孔子學院項目超過。然而,中國文化中心未受到西方精英的多少批評,因為他們在公共外交中一直發揮著的作用“低調但有力”。中國文化中心數量有限,但其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的方式更加成熟。
中國文化中心隸屬于中國文化部,通過與當地文化機構合作,避免了干預學術自由的批評。它們是通過組織文化活動的方式,致力于促進與東道主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的獨立中心。
中心在各國主要推廣的文化內容是表演,展覽,藝術節,體育比賽及其他文化交流活動,以及語言項目。雖然中國文化中心是隸屬于文化部的部門單位,但其管理方式與孔子學院不同。一個關鍵的區別就是除正式資源外,他們還會調用非正式資源。中國文化中心利用公共外交工具,借用非政府組織的演員時會利用其與中國民間的緊密關系。
通過慶祝中國新年等活動,中國文化中心推廣了不帶有“官方和政治內涵”的文化產品,提升了中國文化在他國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文化中心社會交往廣泛,與支持機構也建立聯系。其中包括與海外華人個人的緊密聯系。通過這些關系,中國文化中心將傳遞給外國友人的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實現最大化。
但目前中國文化中心快速擴張,財政情況需要更加透明,以避免遭受控告。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說最好的公共外交來自民間。就這點而言,中國文化中心比之孔子學院更有優勢,因為其與民間的緊密聯系。
中國文化中心所采用的獨特而成功的方式表明,應該避免“咄咄逼人”地推廣中國文化,因為西方社會重視“學術自由”和“教育獨立”。
關于作者:
張曉玲,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教授;郭鎮之,清華大學新聞和傳播學院,Tony Hong,寧波諾丁漢大學
(翻譯:劉傳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