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巨星兼藝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于本周一去世,隨后,英國媒體對此消息的報道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報紙的頭版及電視節目差不多被這條消息占領了。自從甲克蟲(Beatle) 樂隊成員約翰?列儂(John Lennon)于1980年在紐約遭槍擊身亡,對于大衛?鮑伊離世的報道,可能是媒體對音樂人的離世給予的最大關注。
鮑伊因為罹患癌癥,在他69歲生日兩天之后離世,之后這一消息甚至登上了《金融時報》的頭版,《金融時報》是一份風格嚴肅的英國日報,其報道通常聚焦于商業、經濟及政治領域。
原因何在?
對于《金融時報》為什么在頭版報道這一消息,答案一目了然,同時也揭示了這位藝人的多面人格的另一面。
1997年,鮑伊售出了5500萬美元的“鮑伊債券”(Bowie Bonds),擔保來自他1990年前所錄制的25張唱片今后的收入。投資者從這只10年期債券獲得年利率為7.9%的利息,鮑伊則憑借這一債券提前籌到更多資金,從而為他多姿多彩的種種涉獵提供財務支持。這只債券之所以能運轉,是因為鮑伊保留了各項相關權利。但是,近十年來,隨著音樂在線分享的興起,傳統的版權法律遭到了重創。然而,鮑伊還是一如既往地創意十足,始終走在變革的前沿。
鮑伊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為什么數百萬人(也包括我),會追隨他如此多變的風格——例如他會游走于各種人格角色之間,同時仍有能力創造出精彩絕倫的音樂作品。別誤會——數以千計的人模仿他的風格,穿著“性別偏移”的服裝,化著俗麗的妝容,頂著讓人眼花繚亂的發型——但是我沒有模仿他。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想要在這世上闖出一條路來的年輕記者(我是其中一員)不這樣做。但是,我們認可鮑伊的音樂作品,當我在越南、新加坡、香港、巴黎和倫敦工作時,如果將我的生活看作是一張原聲唱片,那么鮑伊的音樂就是構成這張唱片的音符的一部分。
無論他是雌雄同體的基吉星團(Ziggy Stardust),穿著無懈可擊的酷酷的薄白公爵 (White Duke),新類型的流行搖滾歌手,還是身穿傳統的小丑皮洛服裝的默劇藝術家,鮑伊都能輕松駕馭。即使是現在,我正在寫這篇文章,這些風格多變的熱門單曲的歌詞還在我的腦海里奔騰。鮑伊就是能對你產生這種影響力。
鮑伊49歲時,在難得接受一次的采訪中表示,他很震驚地發現他不再是20歲的年輕人了。他說,對于他而言,這是一片新疆界。
2004年,鮑伊在香港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門票被一搶而光。當地的年輕人非常喜歡這位穿著白衣的酷酷的公爵——用鮑伊的話來說,薄白公爵在香港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鮑伊未曾踏足中國的土地,但是他并非與中國毫無聯系。
1982 年到 1992年間,鮑伊在澳大利亞悉尼擁有一套不為人知的水景公寓,他把這兒當成遁世之處,有時一住就是一個月。有一次,鮑伊在這里邂逅了一位23歲的中國模特兒——吉林?英格(Geeling Ng),她后來在鮑伊的舞臺表演中充當伴舞,并且和鮑伊發展了一段為期一年的戀情。
這段戀情催生了鮑伊的大熱單曲中之一——“中國女孩”(China Girl),在這首歌的音樂錄影帶中,鮑伊和這個女孩表現出各種親昵。
所以,大衛,非常感謝你,感謝你為我們帶來的這些精彩音樂,豐富多元和娛樂體驗。愿靈安眠。
關于作者:克里斯?彼得森,中國日報歐洲版主編。
(譯者:陶鑫黎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