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州省東莞市,一家出口移動手機零部件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 |
亞太地區經濟和社會委員會(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發布的《2015年最新亞太地區經濟和社會調查》證實,亞太地區放緩的經濟增長明顯減緩,但仍顯示亞太地區能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復蘇。2016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預計達到5%的平穩期。相比于經濟危機發生前的2005年至2007年期間所達到的創記錄平均9.4%的增速,2015年的增長率僅有4.5%。對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來說,經濟增長放緩不是一個好兆頭,這就是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無比看重有效分析的原因。
以下四個關鍵要素直接影響亞太地區經濟運行,同時也產生了重大的全球性影響:
第一、持續疲軟的經濟復蘇加上發達國家需求不振的局面使得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增長緩慢。
第二、出于一些正當原因,中國通過刺激國內消費,結合抑制投資,特別是國有企業投資等努力調整自身經濟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因為自身經濟的規模及其在區域內貿易和投資中發揮的作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直接對亞太地區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的放緩對于中國以及整個亞太地區的貨幣市場和股市也有一定影響,而這反過來會對經濟和金融穩定性產生更多深遠的影響。我們仍然相信,這本質上就是一次金融市場調整,并且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仍然強健。然而,中國的確面臨著保持其發展穩定的眾多挑戰,如貧富差距過大、私人債務快速積累和嚴重的污染問題。
第四、亞太地區的內部需求放緩,因此,地區各經濟體需要將國內和地區的需求重振放在首位,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來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增加政府的財政來源,提升亞太地區的整體發展,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支持可持續性發展。
要擴大國內需求,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挖掘財政空間,具體情況視稅收和其他改革而定。特別是從《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來年,政府將需要提高或者重新調整開支。在2015年,包括中國、韓國、斐濟、菲律賓、俄羅斯和泰國在內的一些經濟體承擔了重大財政開支項目。如果稅務收入能夠加強,財政政策就能夠面對周期性的和長期挑戰,減輕貨幣政策上的壓力。
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得益于有利的人口活力、快速的城市化和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國內需求增長仍有較大潛力。然而,盡管亞太地區蘊含很大發展空間,但一些經濟體的國內需求并未出現強勁增長。例如,在馬來西亞和泰國,高額的家庭債務就是阻礙國內消費的一大因素。要警惕這些經濟體私人債務的快速增長,當區域融資成本有可能增加時,更當如此。在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等其它經濟體,高通貨膨脹率和貨幣貶值也對消費造成消極影響。
自2008年以來,亞太地區區域生產力不斷下降,提高區域生產力并使其更具包容性,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此一來,讓工人更加公平地享受到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即增加他們的實際工資,便尤為重要,這會增強國內需求和區域需求。與大舉發債相比,實際工資增加帶來的經濟增長將更具彈性。
關于作者:
沙姆沙德?阿克塔爾(Shamshad Akhtar ),聯合國副秘書長兼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行政秘書。
(編譯:余漻暢 編輯:王旭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