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拯救生命,愛心暖冬”公益活動現場,“誠信雞蛋哥”任慶河(左一)為一對老人遞上包裝好的雞蛋。本人供圖
2016年2月2日,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12號樓5樓的走廊內,老漢宋金權迎來了一位他陌生又熟悉的客人。
這位客人風塵仆仆地向宋金權走來,把手里緊握的11734元現金莊重地遞到他手中,輕聲說道:“一個月以來,我們賣出的雞蛋總營業額是138358元,扣除成本純利潤8599元,在賣雞蛋期間,接受各界人士的捐款3134元,我們今天能交到劉博母子手中的現金是11734元?!?/p>
“我們從來不認識,真沒想到他會籌來這么多錢幫助我們全家?!痹俅螒浧疬@個情景,宋金權激動的心緒仍然溢于言表。
宋金權口中的他,就是2013年獲得中央電視臺3·15晚會“3·15貢獻獎”、2013年“感動中原”十大人物獎、“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人物獎、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的河南“誠信雞蛋哥”——任慶河。
做生意,講究的是誠信
提起“誠信雞蛋哥”任慶河,每個河南人都會對他贊不絕口。
2012年冬天,任慶河經營的商店被拆,為保質保量地把雞蛋兌現給顧客,他在嚴寒中苦等了近四個月,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誠信雞蛋哥”。
回想起那時的情景,任慶河歷歷在目,“我當時還欠顧客兩三萬斤雞蛋沒給,大約十來萬塊錢,因為定雞蛋的時候告訴大家是不限期領取,商店一拆,他們找不到我,我的諾言就沒法實現?!?/p>
零下五、六度的天氣里,任慶河一個人坐在馬路邊,冷時就跺跺腳,來回跑跑,手和腳都凍得裂口子,有時一天也沒幾個顧客能來兌雞蛋,大部分時間就是干等。即使等待的時間很熬人,但是每個前來領雞蛋的顧客看見這般情景都會為他豎起大拇指。
“我先收了顧客的錢,是顧客對我的信任,不管遇到啥情況,就應該給顧客兌雞蛋。為人做事得講良心,沒良心的事情不能做,沒良心的話不能說,做生意要講良心、講誠信,坑蒙拐騙那都鬧騰不了一時?!?/p>
2013年,任慶河參加央視3.15晚會獲得3·15貢獻獎。雖然他做的是小買賣,但堅守的是大誠信。
做公益,是良心的體現
2015年,宋金權的兒媳劉博被查出肝癌晚期,而孫子宋皓軒也從一出生開始便患上了肝母細胞瘤,昂貴的醫療費讓這個本就清貧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節省開支,25歲的年輕媽媽劉博決定放棄治療,把生的機會讓給自己不滿一歲的兒子。
為幫助宋金權一家渡過難關,有熱心網友在“青年之聲·鄭州”互動社交平臺上發布了《愛心眾籌幫助南陽劉博宋皓軒》的帖子,立即在網絡上掀起了愛心捐助的熱潮。
“誠信雞蛋哥”任慶河在看到這則消息后,也在“青年之聲”的平臺上留言:“我是誠信雞蛋哥任慶河,看到劉博母子的遭遇我想通過賣雞蛋來幫助這對母子。”一時間,他的提議得到了眾多網友的支持。
“中國網事·感動2013”年度人物頒獎現場。本人供圖
但實際上,任慶河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他開的“誠信雞蛋哥”商店平時主要賣一些小百貨、副食品和雞蛋,每天掙得兩三百元的利潤收入勉強能顧住一家人的開銷,基本沒有結余。
“自己不富裕,還要打著招牌去救別人,不是作秀嗎?”面對種種質疑,任慶河卻有自己的想法:“我是不富裕,但至少能吃飽穿暖,也沒有大病大災,比起社會上那些溫飽還沒解決的人強多了,做做公益,對那些困難之人獻獻愛心,伸出援助之手,是自己的良心體現,不是作秀,別人咋說,我管不了了?!?/p>
在贏得家人的支持后,2015年12月26日,任慶河與鄭州市各單位聯合發起了一場“拯救生命,愛心暖冬”的公益行動,市民紛紛搶購“誠信雞蛋”,善款用于救援劉博母子。
賠錢也要把愛心傳遞下去
這次義賣活動持續了41天,任慶河也忙前忙后跑了41天。登記、搬箱、收錢、分發雞蛋等細小的工作他都親力親為地參與其中。
“任老師不愛說話,你說一句他說半句。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在埋頭干活。樸實,忠厚,做的永遠比說的多?!?/p>
“他賣雞蛋的價位永遠不高于市場價,買他的雞蛋我放心!”
“任老師做生意比較爽快,不會讓別人吃虧,那種一筐一筐的雞蛋里面有破雞蛋很正常,但是他只要發現有破的雞蛋立刻挑出來換成好的。寧可虧了自己也不虧了顧客?!?/p>
在活動中,任慶河花的每一份心思,做的每一個細節都讓在場的志愿者們和購買雞蛋的顧客深受感動。
隨著“全城買雞蛋”的公益熱潮逐漸升溫,有很多沒能來到現場購買雞蛋的愛心人士紛紛咨詢能否在網上購買雞蛋。
今年56歲的任慶河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村人,對互聯網一竅不通,顧客的愛心沒辦法實現,這可把他愁壞了。
“現在人人都說互聯網+,我沒有讀過幾天書,你給我說說,啥是互聯網+,咋在網上接生意啊。”帶著這樣的疑惑,任慶河只要一有空就拿著手機請教年輕人學習互聯網知識,慢慢地,他學會了上網,學會了使用微信聊天,學會了支付寶應用,終于實現了市民網上購買雞蛋的愿望。
“我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讓更多的人參加到愛心行動中來,傳遞信心,傳遞愛心?!比螒c河告訴記者,他還有個新年心愿,就是在保證公平、公正、公開的情況下,建立一個“愛心基金”,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