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來自馬拉西亞(Malaysia)的學生和中國學生在北京外國語大學(BFSU)舉辦的馬拉西亞文化節上觀看表演。圖片來源:王壯飛/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2月15日電 (記者 趙欣瑩)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有來自203個國家的超過37.7萬名學生在中國學習。據國際教育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計算,海外學生的數量為356499。中國成為繼美英后第三大留學生接收國。
無論實際數字是多少,在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方軍眼中,這些數字都未能展示全景。方軍表示,盡管數字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大最受海外學生歡迎的國家,但教育水平、資源以及對于國際學生的系統組織還處于中等水平,急需反省和升級。
單從數字來看,過去的40年里,中國在為國際學生提供教育上進步巨大。1978年,大約有1900名國際學生在中國學習,而截止到2014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超過200倍。目前,大約有2500所高校為國際學生提供名額,而1990年僅有約100所高校有資格招收海外學生。
方司長表示,學生分布情況是不均衡的。因為多數國際學生學習文科學科,尤其是中文。而學習理科、工科和商科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
另一個不均衡的現象是修學士學位或更高學位的學生數量少。只有44%來中國的國際學生是為了修學位。其余學生都是參加短期學習項目,他們中許多都是作為交換生在中國學習一到兩個學期后回國修學位。而在英美兩國,情況剛好相反,學位學生占國際生的大多數。
另外,多數在中國攻讀學位的留學生都來自比較集中的地區,而不是更大范圍的國家。其中超過70%的學生來自亞洲鄰國或是非洲。
方軍表示,“我們還需努力讓來中國求學的國際生來源和類型更加多元化。”
![]() |
2月2號,就讀于江蘇省鎮江市江蘇大學的津巴布韋留學生賽琳娜(Musiyazwiriyo Selina Vimba)參加游戲,與大家共慶春節。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地理和費用因素
中國最大的在線教育門戶網站——中國在線教育(EOL)總編輯陳志文表示,在中國,大量國際學生來自于亞洲和非洲國家,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
陳總編表示,“環顧全球,國際生有兩個流動的大方向,在本國所在大洲求學,或是從不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去往發達國家”。
方司長表示,留學費用是國際生認為在中國求學最吸引人的一點。他注意到醫學生占比超過五分之一,而其中許多人來自緬甸、老撾、印度以及斯里蘭卡。
“這些國家無法培養自己的醫學人才,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學生如果想學習醫學,就不得不留學海外”,方司長說道。“和西方國家相比,在中國學醫更加容易、費用更低、也更為方便。”
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收費標準,本科學習的國際生在中國每年需支付學費1.4萬到2.6萬人民幣。而在英國,本科學習在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花銷差別巨大,但多數學生每年要付1萬英鎊(約9.4萬人民幣)。
“目前,中國主要依靠文化、性價比以及地理優勢吸引國際生”,方司長表示。“未來我們將改變重心,致力于提升教育質量、營造好聲譽來吸引來自不同國家優秀的國際生。”
?
![]() |
中國文化活動上,外國學生正在上陶藝課。2015年12月,江蘇宜興。 |
語言障礙
教育部定下目標,計劃于2020年吸引累積達50萬人數的留學生,然而,據方軍所說,這一目標的達成還需戰勝許多障礙。他說,許多有意向的學生止步于語言障礙,因此英語授課課程的匱乏是一個關鍵挑戰。
據方軍的經驗,英語國家如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吸引留學生方面有空前的優勢,這些優勢使它們獲得了大量外匯。
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四月至2015年三月,留學生給澳洲經濟作出的貢獻高達175億澳元(約815億元),創下歷史記錄,年增長率達14%。
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5“門戶開放報告(Open Doors Report)”顯示,2014-15學年,就讀于美國高等學校的97.5萬留學生給美國經濟作出的貢獻達305億美元,帶動了37.3萬多個工作崗位。
方軍表示,相比之下一些非英語國家盡管發展良好且教育優質,但卻只能通過提供免費教育機會或提供大量獎學金的方式來吸引外國學生。
中國是非英語國家,普通話的學習難度在世界上是公認的,因此英語授課課程的匱乏和教學方式是外國學生做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他補充道。
來自捷克的卡特琳娜(Katerina Galajdova)于2014-15學年在北京學習中文。她說,捷克學生不愿意來中國學習,因為語言障礙關似乎難以逾越。“這里(捷克)的人都不怎么學中文,真正學習的只有一少部分。人們都把英語當做第一外語,中文對于我們來說太新奇了。”卡特琳娜用微信交流時說。
卡特琳娜認為,中國的大學應該提供更多種類的英語授課課程,提高對外國學生的吸引力。“增加有質量的英語教學課程如國際貿易、商科及相關課程和教師數量會有幫助的。”她說。
高等院校招生網(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是一家為希望在中國受高等教育的外國留學生提供服務的公司,經其調查顯示,漢語學習困難重重從而推動了對英語授課課程的需求。
然而調查顯示,2014年為止,接收國際學生的中國大學中僅有15%提供英語授課課程。
公司CEO鄭天英(音)說,英語授課課程,尤其是大學課程數量逐漸增加已經成為中國大學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盡管如此,中國大學遠遠落后于這一趨勢的現狀限制了準備來中國接受教育的國際學生數量的增長,他說。
相互認可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的創始人兼董事長王輝耀表示,語言障礙和教學質量不高并非招收國際學生時面臨的唯一問題。轉換學分的問題和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進行資質認證的阻礙也令他們望而卻步。
“如果你的祖國不認可你在中國的學分或學位,那么大部分情況下你肯定不愿意來中國上學對嗎?”王輝耀說道。
2015年底,43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協議,簡化學位轉換程序,提供相互資質認證。
“中國應該與其他國家的教育機構更多交流合作,使轉換學分和資質認證更便捷、順利。這必定有利于中國吸引更多國外留學生。”王說。
方軍表示,教育部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他們正在建立平臺,促成中國及其他國家的資質相互認可、簡化學分轉換。
“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但我們已經有所突破,”他說,并舉證教育部近期與一個有15所研究性大學的協會——U15的合作,這些大學中包括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多倫多大學及滑鐵盧大學等。
在這些合作的助推下,教育部篩選了一些知名的中國大學提供一系列高質量的課程,吸引U15的學生在中國學習4-8個學期,這一期間獲得的學分能為兩國認可。
“中國大使館及加拿大領事館的工作人員對這個項目的前景持樂觀看法,約500名加拿大學生有望通過這一項目來到中國學習,”方軍說。
(編譯:陳紫薇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