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部—巨人之內》東京宮當代藝術展
“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跨界大師、鬼才達利”……這些本該在殿堂級美術館及博物館的展覽,出現在現代化的購物中心,并且場面空前火爆,人們將K11現象解讀為當代百貨零售業成功的新商業模式。K11購物藝術中心的總設計師鄭志剛,全國青聯副主席、天津市政協委員,香港新世界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他的藝術融于生活的理念賦予傳統商業全新的活力。
如果僅從商業模式解讀,會讓鄭志剛煞費苦心的設計流于簡單。從某種意義上說,K11猶如鄭志剛藝術理想的試驗田,一些創新的想法可以率先在這里登陸。K11不僅僅是藝術購物中心,其藝術教化的理念和公益活動,回饋社會公眾以審美體系的培養和提高。
藝術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事業。在異常繁忙的日程表中,鄭志剛總是抽出時間對藝術項目作親力親為的籌劃與設計,除了自身對藝術的熱愛,更是源于社會責任感,他希望以藝術為支點,投身社會公益事業。
鄭志剛是80后,他關注那些新銳、年輕的藝術家。年輕藝術家是最敏感、最有成長性的新生地帶,他們代表著未來。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整體在世界文化體系缺乏話語權的問題,鄭志剛認為歸根到底還在于能否尋找到新的藝術方式,把我們的傳統文明激活。藝術的價值體現是通過新的藝術表達方法,向社會提示一種有價值的思維方式,這種“新的方式”是人類需要的。藝術新方式的被發現,源于有才能的藝術家對其所處時代的敏感及對當下文化及環境的高度認知,不斷對藝術進行方法論上的改造,所以說好的藝術家是思想家,又是善于將思想轉化為藝術語言的人。
畢業于哈佛大學東亞文學系的鄭志剛,身上有傳統文化基因中的內省、哲學觀與智慧,也有西方教育經驗的理性與實證,他的成長本身就體現了東西方文明交匯的軌跡。他說,過去幾十年里我們注重積累和學習西方的經驗,我們傳統中有價值的部分,在今天必須被激活才能生效,東方價值觀中敬畏自然、和諧中庸、以人為本的生活態度等,有機會在對人類文明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為K11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KAF)的創辦人,鄭志剛既是項目的推動者,也是參與者與見證者,創辦KAF的宗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培育年輕藝術家及策展人,搭建高端的國際交流平臺,讓中國的當代藝術真正躋身世界的舞臺。鄭志剛的視野是國際化的,他說:“要打破藝術語言的壁壘,不需給藝術貼上傳統文化的標簽,我們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方式,而這種方式是當代的,國際化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鄭志剛創立KAF這一非營利機構時,就希望為大中華區新銳的當代藝術家提供資源支持,目前KAF在武漢和貴陽設立了藝術村,讓年輕藝術家以駐地創作的形式進入藝術家工作室,這些年又陸續推動了和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東京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一系列合作項目,年輕的藝術家們有機會向世界呈現充滿活力的當代藝術創作。
鄭志剛說,藝術,不僅僅指的是架上繪畫這種純藝術形式,它應該是包括與藝術有關的設計、服裝、廣告、建筑等專業的整體概念,當代藝術的外延被拉伸,是未來藝術與周邊生活的關系,藝術已失去原來的實質意義,它被稀釋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K11的運營正探索這種藝術融入生活的模式,而在此過程中,藝術家的開闊視野,極強的預感力和創造力,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奇妙的創意,藝術總會走在時代的前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產生巨大的經濟能量的同時,也成為當代藝術巨大的實驗廠,給年輕的藝術家們提供無窮的思想動力。如何將對現實的關注轉換到藝術創作和學術思考上來,是年輕藝術家們需要思考的關鍵。今天的世界,藝術思想、形式和技法在全世界以各種媒介形式廣泛傳播,東西藝術交互作用的性質正在改變。各種藝術不斷地被迅速借鑒、吸收、利用,藝術家生活在一個充滿著選擇的時代,如此快捷的交流意味著藝術從一種文化向另外一種文化的迅速傳播,世界的大同與文明的交匯。鄭志剛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當代藝術發展的洪流之中,為藝術家提供成長的土壤,搭建國際交流的平臺,記錄藝術家的美學視野,借此激發他們的潛能,讓藝術靈感的火花得以燃燒,讓中華文明之花在世界舞臺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