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圖片來源:新華社 |
在北京舉行的“兩會”會討論2016年及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期間的發展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政策。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總結我國在2015年和“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發展成果,重點提出在未來五年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會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中國計劃在“十三五”期間消除絕對貧困,建立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國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條件。
海內外人士的目光都聚焦在今年和“十三五”規劃期間的經濟增長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必要政策手段。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報告中涉及的經濟增長目標的部分有兩大引人注目之處。
首先,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設定在6.5%-7%的區間內,這意味著最低預期增長率為6.5%,而最高可能達到7%。
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9%,略低于最初7%的目標。對外貿易總額出現了2008-2009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萎縮。
由于傳統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國內經濟增長壓力日益增強,再加上國際經濟環境低迷,2016年之后面臨的挑戰將再度升級。
設定經濟增長目標區間有兩個目的:增長不低于6.5%的目標雄心勃勃,同時也留出了變動的空間。
第二,未來五年不低于6.5%的總體增長目標是每年的平均增速。
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6.5%,顯然,這一數字將是2016年和整個“十三五”規劃期間的最低增長目標,但是,政府依然希望達成高于6.5%,同時低于7%的增長率。
李克強總理的報告中還提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手段。李克強總理并不傾向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采用的強勁經濟刺激方案,而提出了一系列溫和的刺激經濟方法,包括建設高鐵、高速公路和鄉村公路。例如,僅2016年一年,高鐵投資總額就將達到8000億元。
其它一些政策手段包括將財政赤字率適當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改革貨幣政策、穩定人民幣匯率、實現城鄉一體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企業稅費、投入1000億元的財政資金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等等。
雖然李克強總理充分地意識到了下一階段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艱巨挑戰,但是,他表示有能力和信心,在他所提出的政策指導、中國市場潛力和9億強大勞動力的智慧和勤勉精神之下,中國將能實現其發展目標。
成功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將為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并為下一個發展階段做好準備,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關于作者:
姚樹潔,重慶大學和諾丁漢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國日報網站觀點。
(編譯:陳芊芊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