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年,每個新計劃,都蘊育著對未來的無限期望。我們都在期待著自己中意的政策、項目或領域會有利好信號。
我是一名環境經濟學家,因此我很關注綠色經濟的發展。一切已準備就緒,我對十三五規劃(2016-20)滿懷信心。
我相信習近平主席和我持有相同的環境觀和經濟觀。就任不久后,習近平主席就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而我們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中,沒有什么比氣候變化更為明顯。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這一問題,無論是自然、人類還是經濟生產力都將經受大幅下降。
在帶領中國走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習近平主席一直秉承這一理念。他承諾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停止增加碳排放。他還承諾中國將在2017年前啟動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以此完成減排目標。
早在2013年,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埋下了這一綠色變革的種子。冒出的首根綠芽是在深圳推行碳排放交易試點,接著上海、廣東、北京、天津、湖北和重慶也加入其中。自此實現了超過22億元(3.38億美元)的碳配額交易。這些占中國GDP近30%的試點地區產出了豐碩的成果,這也促使習主席決定將碳交易推向全國。
現在正是十三五規劃為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供指導和資源的最佳時機。
碳交易市場需要高效運作的制度基礎設施。例如,市場參與者需要明確的法律基礎,才能有信心投資低碳期貨。碳排放配額分配,尤其是在競賣上需要相關指導,一方面要促進有效配置,一方面也要允許為進一步減排投資而暫時犧牲眼前收益。
同時還需建立追蹤減排量的國家注冊機構,確保減排符合標準。所雇人員應接受專門培訓,承擔遵守和執行該標準的角色。如果涉及的業務需要建立整套風險管理工具,那么政府需要投資發展碳期貨市場。
中國已在清潔能源領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只是中國新常態為改革提供契機的一例。新常態是一種較為緩慢但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集中在更有增長潛力的經濟領域:醫療保健,包括老年醫療,教育和環境保護。
全國性碳貿易計劃可以成為綠色中國的核心,但政府必須針對優先減少碳排放提供動力。減少碳排放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帶來巨大衍生效益,還能減輕空氣污染,降低全民健康威脅。
針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前景從未像現在這般明晰,也從未像現在這般緊迫。我希望在充滿活力的猴年里,承諾能轉化為行動,奠定生態文明的基礎。
關于作者:
杜丹德(Dan Dudek)主要負責美國環保協會在亞洲的運營,他是發展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計劃(cap-and-trade programs)的主導專家,該計劃旨在以最低成本減少污染。
(編譯:張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