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社會保障與保護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建立起涵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福利事業的政策,推廣了意義重大的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社會福利政策的范圍也擴展到更多人群,包括農村貧困居民、失業人士及日益壯大的農民工等弱勢群體。中國還引進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制度。但是,中國的福利體系還未能形成完整的結構和統一的組織,實施范圍、所享權益,受益程度也深受戶口狀況等標準影響。因此,對多數人來說,所享福利非常微薄。
中國的福利體系還未實現全國統一,但政府已宣布將2020年之前實現福利全民覆蓋作為政治目標。中國在教育醫療的接受程度及發展水平方面已取得巨大改善,但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及收入分配不均仍舊存在。與歐洲發達的“福利國家”相比,中國的社會政策在發展中也缺失了一些因素,比如制定緩和照顧子女和工作之間沖突的家庭政策和推進性別平等。
這一政策領域同放寬獨生子女限制的政策結合,將對政府提升出生率、平衡人口年齡結構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經濟發展為社會政策發展提供了空間,但其社會政策發展一直沒像其他東亞國家一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歷史上部分歐洲國家也曾以社會政策促使經濟發展,例如19世紀80年代德國首任總理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向德國引入世界最大規模的社會保險項目,動機之一就是為了使德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表現更為出色。
目前中國公共社會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與日本相比較低,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體相比更是偏低。照此中國社會性支出很有可能上漲,而我們不應將此視為經濟發展的阻礙,反應視其為動力。
中國作為一個中等收入的國家,面臨著新的挑戰。貧困、發展不均、醫療和社保問題一直也將繼續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政治議程上的核心問題。將這些問題置于首要地位,是對增強社會保護,提升社會服務和收入水平等廣泛民意的良好回應。
一般來說,社會政策還能減少社會動蕩的威脅。那么,在經濟增長放緩,現有醫療社保項目財政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的當代,如何進一步發展社會政策,如何實現人們提高生活福利水平的期望?中國公民又是否愿意繳納更多稅收以換取社會性支出增長?
事實上,只要政府增加社會性支出,很多中國人就甘愿繳納更多稅收。但這種甘愿是建立在對政府和征稅體系完全信任的前提上。抑制腐敗可以建立并強化這種信任。因此,面臨因醫療、社保和廣泛要求提高福利而日益沉重的財政負擔,解決之道首先在于建立廉潔良好的政府治理。
然而另一層重要考量是,鑒于中國政府正致力于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稅收則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阻礙。因此,處理這一困境更需中國政府巧用平衡之術。
關于作者:
斯坦恩·庫恩勒(STEIN KUHNLE )為挪威卑爾根大學比較政治學教授,德國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榮譽教授。
(編譯:張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