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國畫大師潘天壽的一幅作品在北京拍出了2790萬元的價格。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3月8日電(記者 林琦)根據一份全球性研究報告,由于拍賣總成交量顯著下降,在保持了六年統治地位之后,中國于2015年將藝術市場的榜首讓于美國。
上周發表的一份2015年藝術市場報告顯示,一方面,富有的中國藝術買家對國內拍賣更為謹慎,使得優質的稀有拍品競爭更為激烈;另一方面,他們參與購入外國藝術品,尤其是西方著名藝術家的現當代作品。
該報告是由法國網絡公司Artprice和北京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下屬于雅昌集團的獨立藝術市場監測及研究機)共同編寫。它對以往14年在世界拍賣市場上的畫作(包括中國書法)、雕塑、裝置作品、照片等門類進行了跟蹤和分析。
2015年,全球拍賣活動的總成交額將近160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0%。該報告顯示,大部分的拍賣活動在美國完成,市場份額達到38%,中國占了30%,之后是英國和法國。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高級分析師徐翠云表示,2015年,中國市場交易下降,是受到了疲軟的全球市場連同放緩的中國經濟的持續影響。
徐翠云稱,在2015年,中國藝術品買家們并不像七年前市場最火熱的時候那么沖動。那些早先想要從拍賣的轉賣中牟取即時利益的人從拍賣場上消失了。留下來的都是更為嚴謹的收藏家,只接受優質作品的合理價格或是競買。
上述報告還顯示,雖然有更多的資金投在中國水墨畫和書法作品,拍賣商拍出價值500萬美元以上作品的數量變少了。
由于中國政府的反腐行動,當代書法作品市場相較于其他門類的下滑得更大。數年來,還在世的當代中國藝術家的書法作品是用于賄賂政府官員的良品,使得這一門類的作品的售價更高。
對于過逝的書法大師創作的博物館收藏級別的書法作品來說,它們在過去幾年的市場爆發中價格太高了。
“許多書法佳作現在處于私人收藏或者在公共機構,如博物館和美術館之中,短時間內不會有重新出售的狀況。”徐翠云說道,并表示近年來很少發現新的作品。
去年,拍賣行也嘗試著補貼一些冷門門類,如名人的書法作品和傳統墓志書法的拓片,不過,這些嘗試的效果并不顯著。
與中國的熱度下降的拍賣業相比,美國的市場反而有復蘇跡象,是由中國大陸有錢人的多個驚人的成交價的拍賣活動推動。
在世界藝術市場中心紐約,收藏家劉益謙和王微夫婦豪擲1.7億美元,拍下了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的《斜燙的裸女》(Reclinuing Nude);11月,王健林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莫奈的作品。一位匿名大陸收藏家以6600萬美元價格將梵高的風景畫收入囊中。
法國網站artprice.com創始人蒂艾里·埃爾曼在這篇藝術報告的前言中寫道,頂級中國藏家正在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將其藝術藏品多樣化。在抬高了本地的藝術家價格之后,他們正在歐洲過去的大師身上下賭注:印象派藝術家、現當代的名家。
當下,還很難說這些大筆購買行為是不是會在大陸藏家中風靡。徐翠云認為,不可否認的是,更多的中國人將目光放在了外國藝術上,包括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的作品。這些地區的有一些高質量的作品,而且與過分炒作的中國當代藝術相比,的價格更為適中。
中國大陸的藝術中心——北京、上海和廣州——在總成交額占比急劇下降。上述報告顯示,在2015年,香港以8%的增長率有著更好的市場表現。徐翠云說:“盡管在總體市場中仍有所下滑,香港再次確立了亞洲藝術貿易中心的地位。”
她表示,香港作為一個成熟的、有競爭力的市場,有一個穩定的國際客戶群體和多種藝術資源支撐。這一點上它要比中國大陸市場出色,后者過度依賴于中國的收藏家和畫作。
(編譯:余漻暢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