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2016年新的GDP增長目標設定在了6.5%到7%之間。考慮到近期全球和中國國內的經濟放緩,這一目標算不上特別意外。然而,要完成這一目標,也將面對重大的壓力。
除此之外,正如一些評論者,如《紐約時報》的黃安偉(Edward Wong),還有身在北京的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迅速增長的債務循環看來有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長期拖累。李克強總理表示要減稅,要增加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的增長,這些明顯的暗示要加強金融刺激的全部措施,似乎很難安撫這些觀察者,或者效果恰恰相反。
在中國這類經濟仍處在轉型過程的國家中,巨大的債務負擔有可能成了發展的剎車,甚至加劇整個系統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沒有深思熟慮后用以刺激增長的大量措施來提供強勁的推動力,要推動一個出口驅動型和產業產能過剩的經濟轉型為一個更加平衡的經濟模式,擴大創新企業家精神和服務業增長,這一轉變將很難掌控。
事實上,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反復指出的那樣,創新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關鍵。隨著中國從其他國家人民所需產品的生產者繼續轉型成發展中世界的經濟領導者,鼓勵年輕的生意人從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和全球問題非常重要,這不僅對于中國的增長是如此,對全世界的福祉也是如此。
中國可以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等項目聯通世界,“一帶一路”旨在通過新的交通路網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復雜但統一的網絡連接東亞和歐洲,該倡議要求對熟悉的問題用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如污染和全球變暖問題。革新性的非零和思維,不僅讓中國及與之有貿易聯系的各國的經濟發展得到回報,還能產生改變現狀的創新,并將積極的造福歐亞大陸和非洲的環境保護。
中國在研究亟需的綠色科技方面已經位于最前沿,如太陽能電池板和風力渦輪機等。如果這些以及其他尚未實現的革新能夠出現,并發展成為成本效益好且能產生利益的商業。這將有可能為發明者創造利潤并重振中國經濟,因為新的科技將進入“新絲綢之路”國家的市場。
因此,不管潛在的風險(雖然在短期內相對適中),即未來經濟或因債務而負擔過重,對于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概述的財政刺激的類型而言,當下的這一需求非常緊迫。古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中國國內外提供資本以發揚企業家精神,從而形成雙贏的市場和環境結果,長期將造福每個人,這一必要性遠遠比目光短淺的恐懼要有價值。這樣的恐懼可能來自于一些經濟學家對于支出增加所蘊含的眼前的弊端,然而這些弊端遠不及前者那么重要。
關于作者:杰里米?卡里克(Jeremy carlick),布拉格經濟大學簡?馬薩里克國際研究中心國際際關系專業講師。
譯者:余漻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