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發展、文化交流是內陸學校為新疆學生提供良好教育而產生的附加效應。
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學生正在山東省日照實驗高級中學的學生宿舍欣賞照片。49名新疆籍學生,包括19名少數民族學生在內,自2014年10月起在該所學校就讀。
中國日報4月6日電 (記者 毛衛華、朱立新)馬爾丹?馬瑪特(Mardan Mamat)是個籃球愛好者,班上同學都稱他為“小喬丹”。從去年開始,馬瑪特在烏魯木齊市第66中學就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農村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馬瑪特是諸多受益于這個大型項目的學生之一。
馬瑪特家住新疆喀什市葉城縣,距離學校有足足1000公里。這個14歲的高個子男生不僅僅懷揣著籃球夢想。他的球技可能永遠也比不上NBA巨星邁克爾?喬丹,但他在教室里可以按照喬丹對待籃球的職業理念對待學習。
“我父母生在貧困農村家庭,他們都是農民,因此,他們希望我能夠努力學習,今后過上更好的生活,”馬瑪特說。
他渴望去上海讀高中,再到北京的清華大學上大學。他明白,自己需要勤奮學習,夢想才會實現,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機會就在眼前。
為了給農村邊遠貧困地區學生提供接受優質教育的公平機會,新疆自治區政府在2004年發起了一個初中教育計劃,讓小學優秀畢業生前往新疆其它城市的初級中學深造。
據新疆教育廳數據顯示,截止去年年底,共計71800名優秀小學畢業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16個城市初中就讀。
年齡大些的優秀學生可以去更遠的地方學習。新疆另一個教育項目于2000年啟動,貧困地區的優秀初中畢業生可以到12個更發達的內陸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讀高中。
多年來,這一項目的實施區域日漸擴大。官方數據顯示,如今已有45個內陸城市共計93所高中學校招收貧困地區初中畢業生。
新疆教育廳副廳長孫琦稱,近39000名學生已經從內陸高中畢業,其中95%學生在內陸大學繼續深造。現在,34000余名學生依舊在這個項目幫助下學習。所有新疆學生的學費由政府承擔,這使得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有機會免費上學。
這個教育項目還提供了其它好處,這些好處盡管是無形的,但同樣不可小覷。例如,同學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讓學生們對他人的生活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們期盼在外深造的學子能夠把在學校學到的本領和才能帶回家鄉,為新疆發展做貢獻。如今,16400多名新疆學生已經從內陸高校畢業。
南京大學二年級學生馬里安?別列克(Marjan Belik)得益于這兩個教育項目。
馬里安是一名來自新疆塔城市的哈薩克族人,她在南京大學主修生物科學和國際貿易學。
她像馬爾丹一樣,在新疆完成了初中學業,之后在福建省一所高中就讀。
“我在福建上高二時,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因為那時,我在電視上看到一位中國女外交官,她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馬里安說。如今,她也會花大量時間學習英語和俄羅斯語。
孫琦說,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會選擇回到自己家鄉,“用自己的才能為家鄉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由于大多學生都來自新疆貧困地區,教育可能是幫助他們擺脫貧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馬爾丹所在學校的一名行政人員余兆全(音)說。
孫琦稱,這兩個教育項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影響了受益的學生,也影響了逐漸了解這些學生的人們,還影響了學生課堂內外的文化氛圍。
“新疆學生呈現給內陸省份人們一個真實的新疆,同時學生們對中國其它省份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孫琦說。
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教師岳柯(音)稱,我見證了學生間許多友好往來的故事發生。這些新疆學生還有機會到內陸省份的中專學校繼續深造。
安徽省汽車工業學校是一所中專學校,學校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岳柯開始在這工作的兩年之前,即自2011年起,該所學校一直在招收新疆學生。
“每次學生們從家鄉來到學校,來自不同民族的新疆學生會把地方特產帶給同班同學,其他同學也會把家鄉特產回贈給新疆同學,”岳說。
“每逢畢業季,新疆學生要離開時,我經常看到不同民族的同學們相互擁抱,含淚告別,”岳說。
(譯者:杜馨樂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