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到人們在生活用品上的開銷時,人們往往別無選擇。我們不會乘飛機到一個遙遠的國家購買價格低廉的食物。然而,人們意識到,日常用品的價格在不同地區有著顯著差異,在同一個國家也不例外。例如,據最新全球生活成本調查顯示,白米在上海賣到一公斤19塊錢,在蘇州卻只要9塊錢一公斤。
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是將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與商品加權價作比較,該榜單顯示,中國內陸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周邊城市高許多,盡管如此,一線城市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可與新加坡和香港一較高低。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已經成為像西歐或北美知名城市一樣的國際化大都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調查顯示,上海是中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事實上,上海如今的生活成本已與東京持平,而東京多年被冠以“全球最昂貴城市”的稱號。我們預計中國一線城市會一直出現在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上。但沒想到的是,中國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卻在這次榜單中備受關注,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排名大幅攀升。
全球生活成本調查排行榜凸顯了中國城市的復雜性。去年,中國內地城市平均生活成本較紐約下調2.5%,但中國內地城市平均排名卻上升了13位。這意味著,盡管中國內地城市生活成本與美國相比有所下滑,但卻遠遠高于其它任何一個地方的生活成本。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北京,上海,深圳這樣最具經濟實力的大都市經濟發展潛力卻是有限的。這些城市的經濟越是成熟,它們的發展空間反而越小,然而現有消費能力卻越大。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人們提供了高額薪水,高額薪水也與高額物價成正相關關系。這一現象在上海和深圳尤其明顯,在廣州和天津則沒那么明顯。今年新加坡成為全球“最昂貴”城市,上海生活成本比新加坡低18%,,但這一差距正在逐年縮小;五年前,兩者指數相差約25%。
相反,廣州和天津在中國內地城市中生活成本“性價比”最高。兩座城市盡管生活成本指數比上海低23%,但鑒于國際知名度提高,它們與其它同級別的國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和波士頓)生活成本指數排名相當。
人民幣貶值和股市下滑使內陸市民對消費持謹慎態度,這一趨勢波及到內陸周邊市場,如香港。在一些地區,消費疲軟,需求進入成熟期,這導致當地生活成本指數出現停滯或下滑現象。更多不確定因素還會進一步降低消費信心,這在過去十年影響了人們的工資水平,并導致了物價上漲。然而,盡管受國內消費衰退和貨幣貶值影響,中國大都市經濟狀況始終優于許多國家和地區同級別的城市,與此同時,中國內地城市相關生活成本指數有望持續上漲。
對中國內地城市來說,這似乎是個壞消息。但是,只要薪資增長率高于物價上漲率,人們就能夠繼續過上優裕的生活。盡管經濟形勢不穩定,中國家庭高收入保持持續上漲趨勢,越來越多家庭成為中等收入家庭。同時,中國經濟逐漸減少對貿易的依賴,消費必然會取代投資,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國際上看,美元強勢推動美國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上升,而歐元疲軟導致歐元區城市排名下跌,然而,中國內地城市排名卻相對穩定。相對而言,隨著美國城市生活成本上漲,世界其它城市的生活成本會相應降低。然而,中國內地城市幾乎未受到人民幣貶值影響,在榜單中排名上升。
回顧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時,許多人依舊會期盼購買到價格低廉的食品、衣物和賬單。但人們需要對自己的期許更加小心謹慎。盡管排行榜顯示,贊比亞首都盧薩卡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但盧薩卡卻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因此,城市生活成本指數與該城市是否是宜居城市完全是兩碼事。
關于作者:
Roxana Slavcheva,經濟學人智庫《全球生活成本調查》編輯。
(編譯:杜馨樂 編輯:齊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