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中國經濟不景氣的現狀,國家推動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去年十一月份起,經濟學家和各大媒體一直對此開拓性政策予以高度贊賞。理由如下,根據凱恩斯經濟刺激策略提出的需求側政策僅限于解決短期和累積問題。然而,鑒于中國存在長期結構性經濟問題,即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導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減緩,國家仍然需要集中力量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么,這一邏輯正確嗎?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需要依靠經濟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相互作用。例如,人力資本投資能夠推動創新,由此生成的產品可以創造需求,從而帶動經濟增長。需求側政策和結構性調整相互關聯。總的來數,供給上漲能夠提高經濟增長潛力,需求上漲決定增長潛力的實效。為改變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首先需求結構需要有所改變。
對中國來說,供給側需要改革和創新加以推動,而不是通過增加投入推進結構性調整。于需求而言,它更需要通過國內消費帶動增長,而不是依靠投資(尤其在房地產行業)和出口。然而,這樣的轉變是艱難的,因為,結構性因素導致中國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下滑;從目前狀況看,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似乎會比潛在增長率更低。
上述情況表明,中國需要進一步推進結構調整。然而,事實上,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依舊未取得滿意效果。由此可見,實施與供給互補的需求政策也是有必要的。此外,由于在調整期,中國經濟增長緩慢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中國可以接受的最低經濟增長率是多少?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創25年新低,這也許與可接受的最低增長率相差不遠了吧。
可以肯定,許多人相信中國經濟將在2016下半年平穩增長,要是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領導人可能會重點進行結構化調整,不再考慮額外的經濟刺激措施。但是,人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會繼續下滑。
實際上,中國面臨通貨緊縮,表現為物價持續下跌、總產出下降。盡管消費者價格指數還算樂觀,但生產價格指數在47個月內持續下滑。此外,從2015年初起,GDP減縮指數一直都是負值。
目前,通貨緊縮在中國存在兩大類型。其一是產能過剩型通貨緊縮,即產能過剩導致生產價格指數下降、企業盈利減少;其二是債務型通貨緊縮,即生產價格指數下跌導致真實負債增加,從而再次影響公司盈利。在這兩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被迫縮減債務并減少投資,這種做法會導致產能過剩繼續加重,生產價格指數進一步降低。此外,考慮到中國企業的負債金額過高,實際負債增加可能會嚴重影響金融穩定。
實際上,中國面臨的挑戰正在加劇。房地產投資是中國經濟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房地產需求正在急速下滑,下滑速率高于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速率。2015年,未售出的住宅樓面積共計7億平方米,而正常情況下,每年平均銷售出的住宅樓面積為13億平方米。
面對空房率兩位數上漲,房地產開發商大幅削減投資。到2015年底,房地產投資增長率幾乎跌至零點。今年,盡管投資在一二月份稍微有所增加,但投資增長率必定會進一步大幅下跌。房地產投資占中國國內生產總量10%以上,因此房地產投資增長率下跌會對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長造成巨大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面臨的挑戰,不是在凱恩斯經濟刺激措施和供給側改革中做選擇,而是要考慮如何平衡這兩項經濟策略。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硬著陸可能導致結構性調整難以實施,為避免此類現象發生,推出另一項經濟刺激政策——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增加總需求——是有必要的。鑒于中國財政狀況相對穩健,這樣的政策是完全可行的。
然而,與中國于2008年投入的4萬億相比較,設定和實施新的經濟刺激方案需要更為謹慎。有了恰當的投資,中國才能在消除產能過剩的同時,完善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將放在與政府債券(而非銀行信貸)相關的金融項目上。如此一來,中國可以避免前幾年資產泡沫現象的發生,那時,信貸增長率飆升,導致其難以支持實體經濟。
為了適應這一經濟調整,中國人民銀行需要調整貨幣政策,降低政府債券收益率。具體而言,貨幣政策中期目標應從增加貨幣供應量轉為降低基準利率。毋庸置疑,為了維護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中國還需要消除因人民幣匯率產生的不利影響。
結構調整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在結構調整實施過程中,中國需要承受轉型之痛。然而,在目前情況下,單一的政策是無效的。中國經濟要保持更穩定、持續增長,還需要擴張性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發揮其重要作用。
關于作者:
余永定,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前任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2004年至2006年)。
(編譯:杜馨樂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