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5月17日,湖南省長沙市的一對男同性戀結婚典禮。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中國日報5月18日電 (記者 唐躍)中國僅有二十分之一的性別身份認同少數群體會完全公開他們的生活。
同時,一份聯合國報告還顯示,中國的年輕一代相比他們的父輩,對性取向多樣化持更開放態度,對此也更容易接受。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周二(17日)發布的《中國性少數群體生存狀況調查報告》,在18000多名的男同、女同、雙性戀、跨性別者以及雙性人(既不符合男性身體也不符合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對立概念)受訪者中,有半數以上都表示他們在學校根本不會公開自己的性別取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在工作場合依然深藏在“柜中”。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吳麗娟,負責此次調查,該調查的受訪對象還包括10000多個非LGBTI人群(LGBTI指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與雙性人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她表示:“盡管在過去的十年里,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但性與性別少數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媒體眼中,依然深受歧視。
雖然沒有官方數據顯示中國LGBTI群體的人數,但海外的調查顯示中國該群體人數占其總人口的3%到5%,大約是4000萬至7000萬人。
報告顯示,有關LGBTI人群的媒體報道更多地出現在互聯網上而不是報紙、收音機或電視上。但是媒體所言通常更多地還是陳腔濫調而少有客觀平衡的觀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傳媒系教授卜衛表示:“通常情況下,媒體描述的男同性戀者具有女性特征,而女同性戀者則具有男性特征”。
報道顯示,在28454名的所有受訪者中,三分之二的九零后不介意靠近男同、女同、雙性戀者、跨性戀者和雙性人,但出生于七零前持這種態度的受訪者僅有56.3%。
與此同時,僅有8.9%的九零后表示他們不會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性或性別少數群體,但46歲以上的受訪者接受該觀點的人數卻有35.3%。
社會學家吳麗娟表示,在回答上述兩個問題時,LGBTI人群和非該類少數群體的人群的態度并沒有太大差別。
該報道表示,跨性別者更不受社會待見。僅有半數受訪者支持修建專門的跨性別者洗手間或把變性手術的費用納入保險范圍。
聯合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Agi Veres)于本周二(國際不再恐同日)表示:“該調查表明公眾輿論已發生改變,大部分受訪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都持積極開放的態度,而且多數人表示自己立場還不堅定”。
文靄潔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立場,所以從多方面來看,這對LGBTI人群來說是個重要的機遇,也表明社會可能發生迅速而深刻的轉變”。
1997年,中國非商業化成年同性戀性行為去罪化,四年后同性戀也從衛生部規定的精神病名單中移除。
(編譯:謝海芳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