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9月,一名送披薩的快遞員在一家披薩餐廳外等待訂單。互聯網改變了傳統服務模式(包括外賣配送),這有利于調動分散的勞動力。 |
盡管全球經濟是否陷入長期停滯仍然是一個有爭議性的假設,但不應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政策持過度悲觀態度。雖然這些國家經濟增速減緩,但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過去五年,亞洲經濟年均增長6.5%,一直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相比之下,在同一時期,亞洲以外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為3.4%,而發達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僅有1.6%。
沒錯,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有明顯減緩的趨勢。從2000年至201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7.6%。今明兩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預計將降至5.7%。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該地區經濟增長將呈現長期下降趨勢。
金融危機相關因素是經濟增速減緩的部分原因。全球需求疲軟導致亞洲開放經濟體(包括與全球價值鏈聯系緊密的經濟體)出口額減少。此外,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增長減緩,因此,全球商品價格大幅下降,商品出口國(包括許多中亞國家在內)經濟增長受到制約。
此外,還有些結構因素。亞洲開發銀行最新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在那之前的七年時間里,亞洲發展中國家潛在經濟年均增長(穩定通脹可保證相應的經濟增長)為7.4%,然而,在金融危機結束之后的七年時間里,亞洲發展中國家潛在經濟年均增長率降至7.1%,原因在于,勞動力人口(據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增速下滑以及勞動生產率增長下降。
實際上,如今,當我們觀察亞洲經濟體時,會發現以下幾個樂觀理由:
第一,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可能繼續減緩,但這一趨勢卻是平緩的。維持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關鍵在于,為彌補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造成的影響,應更加重視創新和產業升級,以保證生產率穩定增長,這是中國“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的重中之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嚴重依賴制造業出口和投資轉向依靠國內消費和服務業,這個轉變將平衡經濟增長,進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與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6.9%相比較,亞行預測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為6.5%。
第二,亞洲其它經濟體從改革中獲益,因此,這些國家經濟增長依舊保持強勁態勢。一段時間以后,亞洲發展中國家在多個經濟增長中心的推動下實現經濟增長。例如,印度是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大經濟體,它在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取得了相對發展優勢。目前,印度正在試圖推動制造業發展,并計劃通過“印度制造”戰略與全球價值鏈相對接。同樣,印度尼西亞也正在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局面朝著推動制造業發展轉變。此外,柬埔寨、老撾、緬甸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在7%至8%間浮動,這些國家將繼續追趕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其它成員國。
此外,中國漸漸不再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發展經濟,而是更加注重中產階級對高質量消費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中國經濟結構轉變為其它經濟體創造了新的機遇。
第三,亞洲地區經濟體從亞洲金融危機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并為減少金融脆弱性采取了相應措施,增強了在遭受外部沖擊時的恢復力。所有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都有所改善,與此同時,相關當局強化落實了宏觀穩定性政策,并且加大了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
最后一點,許多亞洲國家在貿易投資領域、宏觀經濟管理和公共財政、金融監管以及公共部門治理等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這些改革將為資源有效配置掃除障礙,提高技術管理效率,加強經濟體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并為規模更大的私人投資和創新活動奠定堅實基礎。近幾十年里,結構性改革提出了許多約束機制,這些改革一直是促進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未來幾年里也將如此。
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持過分悲觀的態度是不恰當的。通過改革和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亞洲有能力且將繼續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關于作者:
莊巨忠,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研究和區域合作局副局長;
加內山?維格納拉杰(Ganeshan Wignaraja),亞洲開發銀行經濟研究和區域合作局顧問。
(編譯:杜馨樂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