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年6月22日,上合組織峰會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吸引了各國政府的興趣,也備受分析師和專家的關注。關于“一帶一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是:該戰略對經濟、文化尤其是地緣政治有何影響?它是一個具體可行的構想還是只是一份口頭意向?
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于6月23日至24日舉行,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重申“一帶一路”倡議,這將是具體闡釋該戰略的重要機會。因為這次峰會是在地緣政治矛盾持續升溫、中亞與歐亞地區的積極改革的大背景下召開的。
“一帶一路”倡議和俄羅斯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的戰略相輔相成,都是宏大的長期戰略。那些分析俄羅斯和中國爭相進入中亞地區的研究人員經常設想,如果俄羅斯確保中亞的地區安全,中國則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支持。但是,這種想法似乎過于簡單化、表面化了。
人們一直以來的觀念是,俄羅斯主導著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中國主導上海合作組織和“一帶一路”倡議。正因如此,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才會看起來如此微乎其微。
雖然,迄今為止上合組織的議程主要關注中亞問題,但隨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加入,該組織顯然會不斷發展壯大。但這也會讓現有中亞成員國之間的形勢復雜化,對成員國以及上合組織本身都是一種超額負擔。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曾表示,上海合作組織很可能會吸收兩個長久以來處于紛爭狀態的核大國。此外,并非所有該組織制定的公約和協定都能得到充分實施,尤其是在邊境地區的保密措施和軍事活動領域。新加入的國家對這些問題更是敏感。
因此,上合組織從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改革,已經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肩負著有史以來最全面的使命:調節和塑造歐亞、中亞、南亞三個區域的整體觀念。歐洲-大西洋地區雖說不屬于“上合組織責任區”,但其對于中亞有獨特的吸引力。這樣看來,中亞地區的整體安全部署、經濟戰略甚至社會文化生活都以一種兼容并蓄的方式發展著。
總的來說,“一帶一路”倡議與上海合作組織密不可分。“一帶一路”與上海合作組織中包含了三種發展類型的國家,這也就形成了更復雜、折衷的戰略環境,遠非印象中的絲綢之路浪漫范疇。
首先,在安集延-奧什-伊爾克什坦(Andijan-Osh-Irkeshtam)鐵路建設可以通過陸路連接中國沿海地區和阿姆斯特丹,這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海陸航線縮短8000千米。這個項目早在1997年就已開始設計,但卻至今未實施,其原因在于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之間的分歧。
其次,土庫曼斯坦并非上合組織成員國,如今已經有四條輸氣管道通過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通往中國。這表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雙方通過經濟合作能夠促進共贏。
最后, “一帶一路”戰略和上合組織顯然都將阿富汗考慮在內。阿富汗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復蘇得到了北約組織和美國軍隊的大力支持。
所有這些折衷部署與“一帶一路”戰略和上合組織如何協調,我們拭目以待。觀察“一帶一路”是如何應對形形色色的沿路“旅行者”,一定會相當有趣。
關于作者:
Farhod Toplipov,烏茲別克斯坦非政府研究機構Bilim Karvoni主任。
(編譯:吳丹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