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在二十國峰會(G20)中扮演的角色不斷演化。中國在靜觀其他經濟體主辦了5年的G20峰會之后,終于在2014年提出主辦申請,并成為2016年G20峰會的主席國。然而中國如今才主辦G20峰會,是否對于實現全球化議程來說為時過晚?
早在2008年秋,全球金融體系面臨全盤崩潰,中國主動站了出來,與其他經濟大國一道在2008年11月于華盛頓舉辦的G20峰會上以及2009年4月于倫敦舉辦的G20峰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中國努力穩定全球經濟,傳統大國卻未與之共擔責任。
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互協調,向全球金融市場發送正確信號。然而當2009年金融市場重新建立起秩序之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卻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
七國集團(G7)試圖恢復自身的全球影響力,重回全球體系的頂點,即便當時中國主動放棄在G20峰會上起主導作用。
中國當時的外交政策傾向于建立一個新組織——金磚四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該集團由于2011年南非的加入成為了金磚五國。
中國通過東盟“10+3”(ASEAN+3)(中國,韓國,日本后來加入)機制,將外交重心轉向了鞏固亞洲區域性合作機制。直到2010年11月,G20峰會在首爾舉辦才打破了由七國或八國集團舉辦G20峰會的主導模式。
在此期間,中國一直靜觀其他國家爭先恐后地主辦G20峰會。直到近來,中國領導人將G20峰會視為一場特設的非正式會議,同時也是全球經濟危機治理的有效平臺。而G20峰會也在后來召開的會議中努力證明自身的附加價值。
中國作為今年G20峰會的東道主,致力于為全球經濟創造新的增長來源、抵擋主要經濟體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并將G20峰會升級成為一個全球治理的平臺。
我們祝愿今年在中國杭州召開的G20峰會成功,但若指望本屆會議能夠拯救全球化,可能為時過晚。
民粹主義(populism)和保護主義在發達經濟體中抬頭,一大批只關注國內、不滿于社會經濟狀況的英國人做出了脫歐的決定,這些最新跡象都表明目前的全球化議程已經不再擁有廣泛的群眾支持,尤其是當前全球化進程還伴隨著金融界的動蕩和不穩定。
那么,中國作為今年G20峰會的主席國和主辦方又當如何呢?為了抵擋保護主義,中國該尋求誰的幫助?更不用說該如何促進全球經濟開放和推動一體化議程。
除了印度,中國的其他金磚國家伙伴正處于恢復和重新建立穩定秩序的階段。亞洲經濟增長保持穩定,然而二十國集團中亞洲成員國之間并不能形成聯盟,尤其是因為日本一向反對由中國主導的努力,并對G20持嚴重懷疑態度。
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放緩,但依舊保持著穩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是最重視推動全球開放和一體化的組織。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中國擔任G20峰會主席國之時,之前的全球化議程已行將結束。放眼世界,許多人認為,全球化已經弊大于利,這不僅是感覺也是事實。
新的全球經濟議程亟待確立。倘若中國能提出并鼎力支持新的全球愿景和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便能取得成功。
關于作者:格雷戈里·秦(Gregory Chin),加拿大約克大學政治經濟學副教授。雨果·多布森(Hugo Dobson),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日本國際關系學教授。
譯者:彭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