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經濟和金融事務一直是過去十年間舉辦的G20峰會的主要議程,在今年9月4至5日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也不例外,同時這些事務還有助于遏制逐漸抬頭的反全球化勢力。
隨著G7和G8逐漸失去影響力,G20成為目前全球經濟治理的最好的機制。這個跨國機制致力于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為所有經濟體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幫助西方國家與新興市場重建互信。
隨著英國脫歐及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西方國家中抬頭,全球化似乎在某些人的眼里逐漸失去了魅力,尤其是涉及經濟一體化之時。
反全球化運動是全球化釀成的后果,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事實上,全球化不僅擴大了貧富差距,同時也造成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邊緣化。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許多經濟體提高了貿易壁壘,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進而導致西方國家民眾對外來投資和移民心生不滿。
發達經濟體在反全球化運動中起著帶頭作用——英國脫歐是一個例子——這個現象應當引起國際社會對全球化造成的混亂和失衡進行反思。
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阻礙了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流動,對全球可持續球經濟增長蒙上了一層陰影。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曾表示,如果他當選美國總統,他將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45%的關稅。更糟的是,他提倡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在海內外獲得了廣泛的響應。
杭州G20峰會有望能提供解決與跨國投資相關的全球化問題的辦法。
G20包括19個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以及加歐盟(European Union),占全球經濟總量85%,世界貿易額的75%以及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數量。G20在加速全球經濟復蘇和促進各國投資與貿易往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投資是全球經濟健康表現的一個主要指標,更多的投資有可能打破當前的經濟停滯狀態。但是,盡管已簽訂的多邊和雙邊投資合作協定超過了3300個,由于缺乏普遍的投資規則和機制,協定的實施依舊毫無章法。造成這種投資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不同。長久以來作為資本輸出大國的西方國家要求自由地進入新興市場,而發展中國家往往更強調對外資進行監管。
在此背景下,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即7月發布的《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G20 Guiding Principles for Global Investment Policymaking)應當能夠平衡雙方的訴求。該框架強調了摒棄貿易保護主義和倡導包容性增長的需要,并為各國政府管理本國的外來投資提供了足夠的決策空間。
該框架生效之后將促進G20實現“包容性”、“執行力”與“投資性增長”的目標。
關于作者:
張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譯:彭瑤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