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褚浩全(TED CHU HAOQUAN)美國
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且前景難測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為了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我們必須了解全球經濟面臨的一些基本挑戰及其解決辦法。
首先是人口變化。新增勞動力大多集中在低收入國家,而多數高收入國家和許多中等收入國家卻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其次是技術進步影響范圍小。目前技術的進步集中在信息和通信領域,但尚未影響到真正的經濟主體。數字經濟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僅提供了1%~2%的就業機會。
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日益意識到,這些都是結構性問題,順周期性貨幣政策已達到極限。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持續上升,順周期性貨幣政策也不再湊效了。
因此必須通過促進創新,增加新興產業投資,提高勞動參與率,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如果G20領導人在政治和宏觀經濟穩定的基礎上創造出更有利的商業環境,屆時私有企業勢必會增加投資。
如今中國經濟規模龐大,近期經濟增速放緩成為了另一個全球經濟需要努力克服的困難。尤其是對過去一直依靠中國的資源出口型新興市場國家而言,這個挑戰就更為急迫。 因此能夠維持自身經濟增長就是中國對世界經濟恢復所做出的最大貢獻。
企業和個人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未來的期許,所以中國維持自身經濟增長的能力將增強全世界的信心。中國必須維護好由舊的產業轉型以及培育新興經濟之間的穩定性。
當前新經濟基礎還很薄弱,盡管發展迅速,但還不足以彌補傳統經濟衰落帶來的經濟下行。
不只是中國,二十國集團中的許多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中國如果能成功轉型,將為其他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鑒。
G20領導峰會發端于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展現了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防止全球經濟跌入低谷的共同決心和意愿。今天我們面臨的雖非迫在眉睫的全球危機,但也是嚴峻的挑戰。不管是債務的可持續性或收入的不均衡,這種結構性問題如不解決,今后將帶來更嚴重的危機。
所以我認為,中國呼吁聚焦長期治理機制是正確的,難的是如何在經濟壓力不大的情況下,激發政治動力去做出一些重大而影響深遠的抉擇。
在我看來,提高政府行為在治理及其他領域的透明度,深入了解有效治理和其他結構性問題對投資、創新和資源動員的影響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當人們清晰地看到與鄰國的差距,認識到艱巨任務完成后的巨大收獲之后,政府將會迫于公眾壓力被動或主動地去采取行動來應對當前的問題。
本文作者是世行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