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11月13日,一名游客在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拍照(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
中國日報9月20日電 專家稱,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為中國過熱的藝術品市場注入了一劑十分必要的鎮定劑。
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的商品不僅包括油畫、繪畫和文玩,還有奢華的家具、陳年好茶、貴金屬、稀有藝術品等等。
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賀雷(音)表示:“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得價格過高的藝術品回歸到理性的價格。這會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個發展趨勢。”
2015年11月,中國政府提出供給側改革的號召,旨在提高產品質量,更好地配置資源同時穩定經濟增長。
人們并未充分意識到該號召會對近幾年來已經逐步萎縮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產生影響。
一些珍貴商品由于市場的狂熱而被炒到了高價,但現在又由于需求和投資的減少開始大幅跌價。
201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總額為506億元,比2014年下滑20%。
深圳雅昌印刷公司旗下的北京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量同樣有所減少。
![]() |
2015年11月13日,一名游客在上海藝術博覽會上欣賞藝術品。(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
隨著投資者信心低迷并出手謹慎,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成交出現了明顯的下滑。任賀雷說:“依賴于傳統渠道高增長和短期藝術品資產快速升值的商業模式已經終結。藝術市場應當尋求一些新的商機。應當適應當代的審美需求。”
專家稱,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一直是收藏和投資導向的,藝術產品消費將有可能促進其進行轉型和結構調整。
藝術品市場同時應當更加面向大眾。在畫廊、展會和其他主要市場進行的交易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上海華府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吳放表示:“2015年上海藝術博覽會上的交易額直接反映了藝術品消費的增長潛力。”
他說:“博覽會上的交易額共達1.41億元,收入主要來自低價藝術品交易,這些藝術品價格最低幾千元,最高的是3萬元”
他還表示:“藝術產品消費應當得到更多的重視,藝術品的內容和風格也有可能變得更加現代化。藝術品的創作方式和藝術產品市場的結構都應當轉型以適應全新的時代。”
藝術產品拍賣商和藝術品收藏機構紛紛表示傳統藝術產品的交易量有明顯的下降。同時他們注意到,在線藝術品消費正在增多,買家呈現出年輕化趨勢。
由于近幾年來拍賣行業的持續擴張,有許多藝術品都被重復拍賣。拍賣市場供求嚴重不平衡。因此,現在很難找到頂級的藝術產品。
在藝術品和其他稀有商品中,受沖擊最大的不是便宜的商品,也不是高端的精品,而是那些投資價值終究有限的中端普通藝術品。
即使是在高端收藏品中,像茶和紅木家具之類的商品也的確受到了沖擊。例如,在不久之前,一些藝術收藏品和精品商品還要價甚高。但當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減少市場需求時,它們同樣也面臨著壓力。
許多高端茶品牌價格一路下跌。中國茶葉品牌大益的一款頂級普洱茶產品價格從每千克2.4萬元下跌至每千克1萬元。
![]() |
2011年12月10日,中國海南省海口市一家購物中心展示的家具。(圖片來源 東方IC圖片庫) |
在過去的十年間,紅木家具在中國的需求量暴漲。據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一個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稱,2012年中國紅木家具市場總值達到1000億元。
但是家具行業的市場需求在過去的幾年中不斷放緩。據中國紅木家具協會稱,紅木家具的價格暴跌了30%。
相似地,在中國一度被認為十分珍貴的椰殼制品價格也暴跌。一串108珠的椰殼手串曾經能賣5000元。但現在由于需求量的降低,市場上甚至很難找到椰殼制品。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劉雙舟表示:“消費者應當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來決定花費多少錢購買藝術產品。藝術產品消費應當從一種精英消費轉變成一種大眾消費。”
他還說:“投資者投資特定的藝術產品和工藝品時應當評估投資的風險,而不僅僅是考慮產品的價值。買家必須對藝術品自主估價。這些和供給側改革的理念都是相符的——強調商品創造效益,同時價格符合其實際價值。”
(編譯:馬恒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