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中篇小說集。供圖: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網9月22日電 亞伯拉罕森(Abrahamsen)曾就讀于華盛頓州立大學,盡管他癡迷文學,但卻選擇了國際關系專業,理由是“我想出國”。
“但是后來我發現,想出國不一定要學國際關系專業。只要買一張機票就行了。”他笑著說。
“當時,我想去中國學習中文,所以參加了我們學校和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學之間的一個交換項目。”
從2001年開始,亞伯拉罕森就生活在北京。他發現自己并沒有做外交官的天賦。他嘗試了自由撰稿的工作,但受不了這種不確定性。
最后,鐘愛文學的亞伯拉罕森還是回到了他喜歡的領域。
亞伯拉罕森學習了四年中文,可以讀懂簡單的文章。后來,他能讀懂更復雜的小說以后,愛上了中國作家王小波。
亞伯拉罕森說:“從王小波的語言、幽默感和思想來看,我覺得他受西方文學影響很深。”
“王小波的文章易于西方讀者理解,可以引起共鳴。他不但是一位優秀的作家,還是一位受到國際認可的作家。不過,由于王小波已經過世,外國出版商對出版他的作品興趣不大。” 亞伯拉罕森說。
2008年,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王小波中篇小說集《王二的愛欲枷鎖》,其中收錄了三篇中篇小說。
“但是出版社并沒有做宣傳工作,我覺得翻譯水平也不夠高,” 亞伯拉罕森說。
“因此,該書的出版在美國幾乎沒有受到關注。”
除了王小波,亞伯拉罕森喜歡的中國作家還有李娟。他翻譯了李娟的一篇散文,并出版于英文季刊《Pathlight》上。該雜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文刊物,旨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文學。
“她的語言非常優美,但很難翻譯。翻譯很容易失去語言當中的微妙意味。”他說。
上一代作家的作品可能枯燥無味,文風古板,而當代作家的作品更有可能受到廣泛的接受。
“莫言的敘述形式富有創意,但是語言過于夸張。” 亞伯拉罕森說。
紙共和國(Paper Republic,西方關注中國最具翻譯價值作家的一些出版機構、翻譯家成立的組織)購買了一些作品的版權,包括梁鴻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中國在梁莊》、阿來的小說《空山》以及王小波的一些著作。
過去十年,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作者紅遍西方,這是因為兩地文化背景相似。可是,非洲作家和中國作家卻因為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而難以在西方受到認可。
亞伯拉罕森認為,西方出版社對中國文學也缺乏了解。
“一般情況下,他們出版中國小說只是出于巧合,麥家的《解密》就是一個例子。當時,一位英國翻譯因為飛機晚點而在機場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而且這位翻譯的祖父又恰巧是一名譯電員。”
“又有多少書能有幸遇到這樣的巧合呢?” 亞伯拉罕森說。
(編譯:張琪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