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遼寧省大連市一家鋼鐵工廠的工人。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習近平主席為促進中國經濟轉型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指導方針中,“協調”發展處于第二重要地位。有效、公平的資源配置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
歷史上,中國在改革初期一心一意謀求經濟發展,盡管這在當時極其必要,但仍產生了很多不可避免的問題——尤其是地域、產業、階層的不平衡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區域之間的巨大差距。此外,各省市間的相互競爭也刺激了低效的資源配置,加重了工業產能過剩情況。
中國現在認識到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但有些問題仍然存在,比如,如何協調各個地區,如何平衡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等。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政府將“協調發展”作為優化經濟結構改革的指導方針。
協調發展就要解決并減少各種重復建設和不平衡發展現象:即不同地區,尤其是鄰近地區要發展互補而非競爭性工業和產業研發中心;即整合富有和貧窮地區的發展規劃,如現代都市周圍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
在國家層面上,協調發展即通過整合各省市,統籌如長江經濟發展帶和京津冀一體化的區域發展規劃。在全球層面上,協調發展就是要落實促進60國基礎設施發展的”一帶一路“倡議。
在由我主持的CCTV英語新聞頻道節目“走近中國之‘五大發展理念’——羅伯特·庫恩·博士專訪” 中,我了解到中國西南部四川省瀘州市在協調發展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遂想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瀘州位于川滇黔結合地帶,是傳統的邊遠地區。我拜見了瀘州市市長劉強,他向我解釋了瀘州是如何從一個白酒生產中心成功轉型為長江經濟發展帶重要的協調中心。
“瀘州的發展不協調,”他說道。“城鄉發展不平衡,教育和醫療差距尤大。同樣,臨省云南的山區也為貧困所擾。為此,我們必須要進行投資,特別是科技和人才培養方面。根據國家部署,我們正在實施“精準扶貧”計劃,這個擔子很沉。”
瀘州是長江上的主要港口,是四川省內港口中最大的一個。長江串聯起了半個中國,長江經濟帶連接了九省,重要的西部地區中心重慶和中國海上經濟引擎上海這兩大中國主要城市也在長江經濟帶上。
對于瀘州如何同這些特大城市合作,劉市長做了介紹。“我們同重慶在旅游、農業、互補性產業上進行合作,交通也努力實現互聯互通。我們同上海在科技和創新驅動發展上達成了共同協議,并誠邀上海企業到瀘州發展。”
依托其地理位置,瀘州的發展定位是成為交通樞紐。瀘州港是核心,它將瀘州城和整個長江經濟帶連為一體。現在從瀘州出發的貨物,可以經江蘇南京抵達韓國、經湖北武漢抵達臺灣。此外,政府在2011年花費5億元人民幣打造了第一個鐵水聯運系統。
光實現初放式經濟增長還不夠。這片區域是中國最落后地區之一,為提升這里的生活水平,瀘州的戰略還包括成為地區教育和醫療中心。
劉市長并不懼怕競爭。“競爭是發展的驅動力,”他說道。“我認為競爭是好事,是必須的。而且現在合作也越來越普遍。舉個例子,瀘州和相鄰的城市正在整合協調基礎設施、工業發展、環境保護工作和多種交易。四川正同重慶、云南和貴州簽訂協議。我們溝通彼此所需所想。
自從 “五大發展理念” 提出,省間合作也變得范圍更廣層次更深。在中國,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省份間的競爭已然導致工業重復建設,產能過剩。這個問題如今依然存在。人們面臨的挑戰即讓省份和城市競爭的同時進行合作,優化發展。
關于作者:
勞倫斯-庫恩 (Robert Lawrence Kuhn),知名政經評論員,國際企業戰略分析師。
(編譯:張金瑤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