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尼日利亞學者凌邁在延安參觀長征相關展覽。(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
凌邁 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尼日利亞)
在來中國學習和工作之前,在我們尼日利亞,大家都很喜愛中國的功夫電影。功夫電影在尼日利亞有很多粉絲。我們覺得所有的中國人都可以像電影中那樣在空中飛來飛去。但當我來到中國之后,才發現并不是這樣。
過去,我對長征的看法也像在電影里看中國功夫一樣,直到我接到中國日報邀請參加長征勝利80周年的紀念活動。說實話,“長征”這兩個字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但是在讀過一些文章之后,我對長征的認識發生了改變,從那一刻起,我開始被它深深吸引。也許一般中國人所認為的長征是“紅軍的長征”,但是我所理解的長征是中國人民團結的凝聚劑,是中國共產黨保存有生力量帶領國家從黑暗走向光明的轉折點。沒有長征,中國今天也許會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很少有歷史事件能像長征這樣對人民產生如此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此后的八十年里仍不斷激蕩回響,也正是這種影響重新塑造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長征還帶給了中國人民更多崇高的意義和精神財富:它教會了中國人如何相互守望并能同時開放接納世界;它給予了中國人民必需的安定,同時也充當了中國經濟加速發展的跳板。
長征的勝利本身意義非凡,其賦予中國的精神價值更是無可比擬。因此,當那些長征歷行者踏上征途時,他們就已經明白長征所代表的兩樣東西:榮耀與遺贈。他們用長征精神去提醒后人:以那些努力換取和平生活的偉大犧牲為榮;他們把這種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當作對年輕一代寶貴的遺產饋贈,以此為信念,相信沒有什么是無法戰勝的。
長征在八十年之后的今天對中國仍然是一筆巨大的精神遺產。對它的紀念和重新走訪非常重要,但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于長征的態度。我們對生者的關愛就是對逝者的最大尊重。因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之際,也許對于那些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做那些他們想為故鄉做的但未盡的事業。在我們匆忙的日子里,讓我們停下來靜靜地聆聽,讓這些老紅軍帶我們回到他們的青春年少,深深感受他們不同尋常的犧牲和奉獻。
長征讓我認識到團隊作戰的關鍵和重要:在更高利益的面前,個人將抱負和異己之見都應置之度外。這種團隊精神可以打造一個民族,可以讓大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變得更加強大。這正是絕大部分正處于矛盾掙扎中的國家和民族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我經常這樣對別人說:“在這個時代, 我們應該將人看做人類而存在,而不是物體和工具。如果我們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人,我們就能夠更好的去對待他們而不是剝削他們。” 這就是長征精神,它是一種團結一致的奮爭,而不是索取和剝奪他人,不是眼睜睜看著你的同胞被當成工具而無動于衷。共產主義的強大信念造就了新中國的成立,這種強大令人無所畏懼,也正是這些無畏的犧牲奠定整個民族和國家的基石。
在最近舉行的一次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展覽活動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時代也許不同了,形勢也有所變化了,但是我們對共產主義理想和事業追求沒有變。” 中國需要一場充滿信心和勇氣的“新長征” 來帶領整個國家走向繁榮昌盛。就繁榮昌盛來講,偉大的長征精神已經幫助中國領先世界其他國家,讓更多人擺脫了貧困。同時,中國也幫助了許多發展中國家重塑了他們的經濟。冠軍并不是由地位和財富所決定,最終的勝利者是那些可以笑到最后的人。
現如今,中國已是發展中國家中的領頭羊,中國毫無保留的支持那些面臨沖突的國家和民族,無條件的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長征這一宏偉的史詩所蘊含的人性美打破和超越了不同的社會體系和意識形態的樊籬,具有普世的意義。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象征性事件之一,它打開了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的一扇窗戶。長征作為這個國家歷史長河中不可磨滅的片斷,它被銘刻在了紀念柱上,讓全世界的人民世代相傳,永遠難忘。
本文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