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地處成都西北近郊,幅員438平方公里,轄14個鎮(街道),常住人口76萬,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國科學發展百強城市,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連續19年進入全省“十強縣”,先后獲得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縣等殊榮。
郫縣生態環境優美,處在成都市的上風上水,位于溫郫都國際生態示范區,生態植被良好,氣候溫潤宜人,有水潤蜀都、生態郫縣之美譽。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9.52平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是成都市最大的飲用水源地,承擔了市區90%以上的飲用水供給。
郫縣人文積淀深厚,3000多年前古蜀民族在此建都立國,是古蜀文化的發祥地和長江上游農耕文明的重要源頭,建縣2300多年,譽為古蜀起源、生態之城。據遠古的傳說,在古蜀郫縣,望帝教民務農,叢帝鑿山治水,為成都平原的早期開發作出了突出貢獻。二帝遺愛于民,備受后人尊祀。于是有了大名鼎鼎的望叢祠。
望叢祠是唯一的一祠祭二主、憑吊蜀人先賢的祀祠,它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帝王陵冢。1985年,望叢祠被列為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被授予"郫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望叢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蘊。郫縣為古蜀國之都,望帝杜宇和叢帝開明為后人尊祀。
原兩帝分祠,此后各代均有修葺。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趙可度將望帝與叢帝合祀,建望叢祠。1985年擴建后,望叢祠占地面積為5.5萬平方米,望帝陵高15米,叢帝陵高12米。祠內樓亭池榭錯落起伏,遍種翠柏,枝繁葉茂。祠前門屏墻上鑲嵌有刻石“望叢祠”三個大字,為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書。
望叢祠還富含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每年清明前后這里都要舉行“望叢賽歌會”。賽歌會規模宏大,人數眾多,都是普通平民,帶著濃烈的鄉土氣息,場面熱烈。賽歌會上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就是人們專往姑娘媳婦身上丟李子,是“多子多?!钡拿篮米T?。親愛的你,喜歡我家鄉的望叢祠嗎?
成都石室蜀都中學 龔沛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