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0月29日電(孫若男) 2016年10月29日,由中國日報網主辦,俄羅斯"衛星"新聞通訊社和廣播協辦的中俄網絡媒體論壇暨中俄新媒體青年領袖峰會在廣州市天河區召開。當日下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網副總編輯伍剛主持下,中俄媒體代表圍繞“中俄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與合作”展開熱烈討論。
以下是中國經濟網副總編輯孟令娟的發言內容:
感謝伍總的介紹,大家好!我沒有想到能在這里發言,和在座的不少媒體相比,中國經濟網與國外媒體的合作起步較晚,大概不到3年的時間吧。我們在周邊國家舉辦絲綢之路智庫峰會,我們和外國媒體合作的節目在8個國家播出,包括國外傳統電視臺的日播節目,也包括與SPB TV這樣的俄羅斯新媒體集團合作。
我是中國經濟網國際媒體合作的一線人員,我說幾個不成熟的看法,或者說是的目標吧。概括起來三個詞,九個字-----個性化、矩陣化、資本化。
首先是個性化。相較于政治類、文化類題材,中國經濟的報道更應該有講個性的底氣,即使是在我們的經濟不太好的時候。中國的經濟不等同于發達國家的經濟,也不等同于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只有把中國經濟的個性講清楚,把它的特點講透徹,才是讓大家了解、認識中國的大前提。當然我們近期的經濟狀況不太好,我們說要多講正能量。我覺得講個性、講特點就是在講正能量,讓大家知道我們有著什么樣的個性和什么樣的特性,這就是梳理我們的情緒,梳理我們市場導向最有效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把很多外國的東西套過來,認為那就是標準,并且因為達不到標準而黯然神傷。
現在掛在我們嘴邊的是中國聲音、中國方案,未來可能就是中國決策了。一個還不發達的,人均還相對落后的經濟體遲早要成為世界第一,要說話算數。作為中國的財經媒體人,我們一起做好準備,一起張揚個性吧。
第二,矩陣化。我還是圍繞中國經濟的報道說。今年初看到過這樣一個數據,當時挺驚訝,里面說用英文報道中國企業最多的不是中國的媒體,而是彭博、路透和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企業最多的大陸媒體全年提及中國企業221次。這個統計只針對英文報道,不包括俄語、韓語等非通用語種。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矩陣化的必要性。中國經濟網不止于與外國媒體的合作,而是要有矩陣化的產品和依托。比如中國經濟網視頻節目衍生出的音頻產品也非常希望與俄羅斯的媒體合作;我們所依托的智庫網的架構也逐漸是中外結合的?,F在與原生態媒體同臺競技的是包括像經濟學人、NAVER這樣的有著媒體外衣的智庫和技術公司,矩陣化是我們尋找解決方案的關鍵思路之一。
最后簡單說下第三條,資本化。可能是經濟報道最直接接觸市場,雖然中國經濟網與國外媒體的合作不到3年,但現在已經有外方資本尋求與我們的合作了。資本天生的敏銳嗅覺使他們關注和希望孵化的永遠是中國經濟網最有潛質的業務。
個性化、矩陣化、資本化是我參與中國經濟網3年國際媒體合作的一點體會。從中,我們經歷磨難,又收獲成長。
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