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香港11月17日電 中國日報第五屆兩岸四地“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評選”頒獎典禮今晚(17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及200多位來自兩岸四地的師生和新聞業界人士出席了頒獎典禮。
“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評選”是兩岸四地唯一針對傳媒和新聞專業學子而搭建的交流平臺。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臺地區的28所大學參賽,包括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澳門大學等,共收到多達640份參賽作品。59位來自兩岸四地政界、商界、學界及傳媒界的社會賢達和精英人士擔任評委,評選出中英文組別“最佳新聞報道”、“最佳新聞寫作”、“最佳新聞攝影圖片”、“最佳新聞視頻”等共28個獎項。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在致辭中表達了他對大學生們積極參加學報評比活動的支持。他說,校園學報新聞獎自創辦以來,凝聚了兩岸四地的大學生,促進交流各大學的辦報經驗,對大學生來說非常有意義,并希望獲獎的同學們繼續關心社會議題,反思社會現象,共同推動建立一個“更宜居、更包容、更繁榮的社會”。
中國日報香港版于2012年創辦“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評選”,旨在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新聞報道,鍛煉新聞寫作及多媒體制作技巧,同時也為兩岸四地的青年學子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
“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評選”受到了評委和師生們的一致好評。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張竟祎、陳熙和陳綺穎深入關注兩岸三地年輕一代對熱門話題的網絡討論,獲得了英文組最佳新聞報道獎。其中她們采訪了7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與臺灣的年輕網民,探討各地區的網絡文化。對于獲獎,她們感到非常興奮。“很榮幸我們的作品可以得到專業評委們的認可,也希望借此平臺能夠和各地的優秀新聞學子們交流學習。”
來自清華大學《清新時報》的劉艷春憑借一篇對北漂工人生活的觀察報道獲得最佳新聞特寫獎。報道聚焦新生代民工,通過近一個月的跟蹤采訪,力圖還原該群體的生存現狀。該校報的同學們表示會繼續努力,講述更多細致的人性故事。
澳門科技大學的楊迪雅用雙重曝光記錄了澳門紅街市的快與慢,“我用鏡頭將城市拆遷的景象與老人的緩慢騎行畫面疊加,希望呼吁人們珍視城市記憶,平衡生活步調。”
臺灣政治大學的謝佳穎、吳盈蓉親赴德國柏林與慕尼黑,嘗試從難民視角記敘政治事件。“在德兩星期,我們對話政治經濟難民,走訪了數家社會機構,冀從社會層面反應人權與主權的沖突與矛盾。”
作為評委會成員,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劉昶表示,本次比賽中,很多作品在選題策劃、采寫編評等方面都具備專業水平,希望中國日報能夠長期舉辦此項活動,鼓勵兩岸四地的新聞學子踴躍參與、深入交流。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職講師鄧明儀作為帶隊老師,也對“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的舉辦表示贊賞。“感謝中國日報提供這樣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通過與兩岸四地各高校學報作品的比較,學生們能夠見賢思齊,努力提高自身的新聞專業素養。”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楊潤雄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署理處長梁潤芝女士作為嘉賓出席了本次頒獎典禮。
本次活動得到了友邦保險、香港賽馬會、領展、香港江蘇社團總會、中電集團、香港迪士尼、蘭桂坊集團等機構的大力支持與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