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貝爾實驗”海報。
中國日報11月30日電(記者 朱立新) 11月30日,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在內的全球多個科研機構正聯合進行一場旨在證實量子力學正確性的“大貝爾實驗”。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全球首次以人類隨機性為基礎的量子實驗。
科學家們號召全球的普通大眾通過在“大貝爾實驗”官方網站thebigbelltest.org或者中國區官網tbbt.ustc.edu.cn上注冊并進行一個簡單的視頻游戲進而產生隨機、不可預知的由0和1組成的隨機數來決定實驗中的重要參數。
公眾可以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當地時間的11月30日零時,即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10時,至美國博爾德當地時間11月30日23時59分,即北京時間12月1日14時59分期間參與游戲,進而為實驗提供支持。
據參與“大貝爾實驗”研究的中國科技大學科學家介紹,為了產生足夠的隨機數,該實驗需要至少3萬人參與游戲,參與的人越多,實驗的準確性也將越高。
“大貝爾實驗”的發起機構——西班牙光子科學研究所邀請了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學實驗室參與。“大貝爾實驗”的九個參與機構分別使用了光子、原子、超導等不同的體系進行實驗。參與的實驗室均利用公眾產生的隨機數在各自的實驗室分別進行貝爾實驗,進行各實驗室最擅長的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教授和張強教授是“大貝爾實驗”中國區的負責人,他們的實驗室利用接收到的由人類自由意志所產生的隨機數進行貝爾實驗,并測試隨機數之間的關聯。
什么是“大貝爾實驗”?
十九世紀初,在量子力學提出之后,分別以愛因斯坦和玻爾為代表的兩個陣營便一直在爭論量子力學是否僅僅是定域實在論存在隱變量時的一種不完備的表達方式。而1964年科學家約翰·貝爾提出了可以區分量子力學與定域實在論的測試方法,即貝爾不等式,并在隨后的實驗中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據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劉洋介紹,“上世紀的實驗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例如由于時空關系可能造成的定域性漏洞與自由選擇漏洞,由于實驗裝置傳輸效率導致的探測效率漏洞等。由于這些漏洞的存在,僅使用隱變量理論也可以得到與量子力學相同的實驗結果”。
為了更嚴謹地證明量子力學的正確性,科學家們需要考慮試驗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予以避免。2015年,世界上有3個實驗小組分別獨立進行了無漏洞貝爾不等式實驗。
“但是到現在為止的諸多貝爾不等式實驗使用的都是物理方式產生的隨機數,這部分隨機數可能受到隱變量控制而不能作為真正的隨機性來源”,劉洋說。
“大貝爾實驗”則相信人的自由意志,由公眾產生的隨機數來決定實驗中的重要參數,這系列實驗是貝爾不等式測量的重要一步。科學家表示,由于需要通過網絡匯總,現在的“大貝爾實驗”無法真正解決局域性漏洞,在未來,物理學家希望利用太空實驗關閉局域性漏洞和隨機數漏洞,這是在現有實驗基礎上經過長期努力才能實現的物理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