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圖片來源:路透社? |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國歷任總統包括侯任總統都未曾與臺灣地區領導人通話。這也是為何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與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12月2日的通話令人如此咋舌,也進一步給了人們理由推測,這位即將上任的美國領導人決意從內政外交上顛覆傳統。
中美在1972年、1978年和1982年簽訂了三個聯合公報,不論從整體還是單個來看,都明確說明了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三份文件奠定了中美關系政治基礎,意義重大。
雖然全世界習慣了特朗普在美國大選期間瘋狂、時而具有攻擊性的言論,但特朗普對美國這份承諾的漠視態度是不可容忍的。
如今媒體正紛紛猜測特朗普是否在打“臺灣牌”,我們有必要提醒特朗普和他的過渡團隊注意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多年以來,同貿易、網絡安全和貨幣等領域的摩擦相比,臺灣問題一直是雙邊關系中最敏感的問題。
這就是為何近年來不管美國總統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都會謹慎處理美國同臺灣的關系,避免觸及北京最敏感的外交神經。
《華爾街日報》12月5號的一篇評論性文章指出,羅納德?里根、比爾?克林頓和喬治?沃克?布什競選時都保證要加強同臺北的聯系,布什甚至還許諾“不惜代價”保衛臺灣。可一旦走馬上任了,無一不是優先考慮同北京的關系。
近四十年來,中美雙方致力于加強雙邊互動,中美關系的重要性超出了雙邊的范疇。
龐大的貿易規模、不斷加深的民間交流和在重要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的合作需要,都證明了兩國之間的利益在不斷趨同。
這很可能解釋了為什么中國在提出外交交涉的同時,把這通電話稱為“搞小動作”不予理會。這個相對溫和的回應,顯示了中國政府在處理中美關系復雜問題上的成熟。
中國在處理外交事務時,一直堅持察其行而非觀其言來對一個人做出判斷。身為當選美國總統,特朗普還需要一些時間來了解中美關系的基本內容,不再行差踏錯使中美關系偏離正軌。
實際上,若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特朗普只需回顧過去的二十年就能明白,兩國正面沖突會帶來實實在在的風險。在那段時間里,中美兩國之間經歷了一些很嚴峻的危機。
在2000年11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什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爾?戈爾,成為新一屆美國總統。2001年4月1日,在布什宣布就職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殲8戰斗機同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南部海區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犧牲。
在這之前,1993年美國錯誤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輸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銀河號”事件造成兩國關系緊張。1996年大陸與臺灣的緊張態勢升級。作為美國侯任總統,特朗普需發出積極信號,讓大眾相信美國領導換屆不會帶來過多不確定性、或者為包括中美關系在內的美國外交政策帶來麻煩。
關于作者:
王慧,中國日報亞太分社副主編。
(編譯:鄭萌萌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