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梁9月23日消息(記者張佳琪)南梁鎮之所以享譽盛名,一是因為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以這里為中心建立起來的,而另一原因,便是這里的久負盛名的美味招牌菜--南梁豆腐。這家豆腐坊由革命烈士梅生貴的孫子梅建順和他的妻子谷青梅經營,他們秉承了先輩的赤心肝膽,堅持做著純手工工藝豆腐。
南梁豆腐傳承人梅建順
22日下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采訪團的記者們來到了這座豆腐飄香的小鎮,通過采訪南梁豆腐加工坊,探尋梅生貴的英雄事跡,深度了解如今梅建順生活條件的變化,探尋其中傳承的價值和意義。
梅建順的家
梅生貴,1903年生于華池縣山莊鄉,1933年10月,他在南梁參加紅軍,和李生華等人一起在二將川組織赤衛軍大隊,梅生貴任大隊長。1934年2月,梅生貴出任陜甘邊區赤衛軍大隊第四大隊隊長,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4月16日,在豹子川、白沙川交界的張岔嶺,敵人包圍了習仲勛帶領的政府工作人員。梅生貴率赤衛軍掩護習仲勛和政府工作人員轉移到白沙洲,不料又遭敵人三面包圍。梅生貴將生死置之度外,與強敵激戰,最終因右腿受傷被俘。面對嚴刑拷打,33歲的梅生貴寧死不屈,最終被敵人殺害。赤衛軍和鄉親們倍感傷心,為其收尸安葬。
梅建順的妻子谷青梅
這家豆腐坊是和新中國的革命之路一同點點滴滴地成長起來的。曾經的小豆腐坊不像今天這樣知名,但當時卻支撐了戰爭時期整個梅生貴家的生活。如今的梅建順依然秉承著當年的傳統,只做純手工工藝的豆腐,盡可能還原當時的味道,他一直堅信純手工的工藝,會給豆腐帶來更加飽滿而與眾不同的風味。梅建順的妻子谷青梅說,她嫁入梅家開始做豆腐已經有二十余年,她們只用所謂的“土辦法”來做豆腐,真正的手工工藝反而能煥發出豆腐的真正美味。
純手工制作“土豆腐”換來的便是耗時長、產量低。谷青梅說:“我每天早晨4點多就要起床做豆腐,每次要大約7個小時才能做好”。如此長時間的精心制作,梅建順并沒有在價格上提出苛刻的要求。20年間豆腐的價格只漲了2元錢,谷青梅說:“我們可以少賺些,價格再高就不好了。我們的豆腐雖然產量低,但是實實在在”。
豆腐坊新鮮出爐的豆腐
“實實在在”的豆腐,便是梅建順和谷青梅實實在在的心。每一塊豆腐,在飄香四溢的美味下,更飽含著一份紅色精神。讓后人在聞到豆腐香、吃到豆腐味之時,也不忘這塊小小豆腐中,蘊含著的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
梅家的豆腐房雖小,卻傳承著一代人的情懷;豆腐產量不多,卻將南梁英雄事跡傳唱給祖國各地。梅生貴和梅建順家的故事,應該永遠被傳遞下去,在中國的小康之路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