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用“代秒族”搶購?當心個人信息泄露
“雙11”期間,各大電商平臺陸續推出“秒殺”、“秒搶”等促銷活動。上了一天班已沒有足夠精力在半夜守著電腦搶單,但又不想錯過這么好的促銷機會,怎么辦?適應這一需求,電商平臺上涌現出一些“代秒族”、“秒殺客”,專門提供秒搶服務。然而,在業內專家看來,這種行為屬于不正當競爭,有違公平原則,而且更大的問題在于其中的信息安全隱患。
近日,記者在淘寶網上以“代秒”、“代拍”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出現了多個相關商家。
這些商家頁面上的代秒流程顯示,消費者需要向其提供商品鏈接、開拍時間、淘寶賬戶和登錄密碼等信息,同時還注明消費者需配合代秒商家在指定時間內付款、逾期代拍費用不退等要求,并聲稱“拍中率達100%”、“賬戶交給我們絕對安全”、“不會變動賬號的任何信息”。
記者通過搜索多家代秒商家頁面發現,代秒價格分為5元、15元、100元等不同檔次。至于銷量,一些商家近期賣出了幾十份甚至數百份訂單。其中,服裝、家電、演唱會門票等商品的代秒較多,也有部分商家的代秒業務涵蓋了淘寶平臺上的所有店鋪和商品。
一位有過代秒經歷的消費者說,選擇代秒服務實在是因為沒有精力去半夜搶單,而這些代秒商家的收費也還算合理,可以接受,也享受了一把“不那么累”的網絡促銷“狂歡”。
“老獵代拍”店主告訴記者,代拍的難易程度和商品的熱門程度不同,價格也不同,而相較于平時,秒殺活動期間的代拍價格會有所上浮。
11月8日,記者再次搜索時發現,一些代秒店鋪和商品已下架或轉移。據業內人士透露,大平臺打擊這種代秒模式的力度相對較大,為此,不少想鉆空牟利的“代秒族”就將生意轉移到了其他小型垂直電商平臺上。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表示,雖同為搶購,但代秒商家通過軟件和人員輔助,搶購的速度和成功概率比普通消費者高出很多,這種團隊化、系統化的操作,與黃牛購票行為非常相似。
這種代秒服務讓網絡促銷節的實惠落在了少數人的手中。在業內專家看來,這屬于不正當的“競爭”,有違公平原則,且商家從中牟利,不僅擾亂搶購秩序,這種人為更改消費需求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
不僅如此,更大的問題在于其中的信息安全隱患。姚建芳指出,由于淘寶賬號、登錄密碼關聯支付寶、信用卡、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信息,商家雖宣稱保證消費者的信息安全,但也不排除其利用個人信息進行不正當交易行為的可能性。
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研究咨詢中心副主任李易說,也可能出現一些“潛伏”的詐騙集團以代秒業務等為誘餌,消費者主動提交個人信息后,可能會遭遇有針對性的電信網絡詐騙。
阿里方面則回應表示,任何代理的服務都有信息泄露的風險。對于專門哄搶倒賣的黃牛等惡意行為,阿里已有專門的數據模型,可以識別并主動防控,維護商家和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而對于高風險賬號,淘寶會第一時間進行安全提示和密碼修改提醒,并采取臨時保護措施,直至用戶完成密碼修改。
業內專家指出,實際上電商平臺縮減“代秒”空間并不難,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優惠券發放機制,并建立監控體系和處罰機制以進行有效管理。李易認為,大型電商平臺尤其要發揮其技術優勢,加大打擊力度,進行“反代秒”,通過監測IP、大數據偵查等方式判斷并切斷不正當的代秒操作。同時加強內部管理,并強化其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
“消費者對待網絡購物的心理應日漸成熟,保持理性。而相關監管部門應積極關注,對網絡代秒等新現象作出相應規范。”姚建芳說,雖然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電商法出臺,但電商與實體消費關聯緊密,也能運用現有的一些相關法律對其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