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石板踏出青春朝氣 科技之光照進現實
2015年,當曾在浙江工作多年的習近平再次來到烏鎮時,這里讓他既親切熟悉,又耳目一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也給這個古鎮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千年江南水鄉,今朝智慧小鎮。不止有小橋流水的古韻風情,烏鎮的發展插上了網絡的翅膀:智慧政務穩步推進、智慧旅游加快建設、智慧醫療與智慧養老深度拓展、智慧交通不斷創新 ……
1994年4月20日,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盡管只有短短二十余年,互聯網在中國的迅速普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互聯網在中國的探索運用,也猶如一名“90后”般充滿青春朝氣,擁有無限可能。
借助互聯網敢于創新,烏鎮的斑駁石板也踏出了青春朝氣。
兩名醫生正在通過視頻進行遠程會診。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在烏鎮互聯網醫院,記者走訪了腫瘤學科中心。異于“網上看病通常只是看看咳嗽、感冒、發燒等小病”的誤讀,腫瘤學科中心的存在向記者展示了互聯網醫院也能看大病的實力。在這里,記者還旁觀了一場醫生就“沈姓患者癌細胞是否已發生轉移”進行的遠程視頻會診。電子屏幕一側是患者的電子病歷及其詳細的醫學影像,另一側是兩位醫生的視頻界面。順暢的溝通仿佛兩人就處于同一會議室中。
“互聯網醫院的技術平臺不僅實現了人與人的對話,還實現了機器與機器的對話。” 腫瘤學科中心醫生張洪向記者介紹道,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專家可以和專家直接對話,專家和患者可以直接對話,一個患者可以和多個專家同時直接對話,最多可以連接16方。而所謂的機器與機器的對話,張洪向記者展示了運用IQQA 3D精準手術規劃平臺進行肝臟腫瘤切除手術的界面。
對于被確診患有腫瘤的患者,醫院可以在獲得病人授權的情況下,通過醫院的HIS系統,將他的2D影像資料如CT、磁共振、B超等上傳到互聯網醫院平臺,平臺會生成三維可量化的片子。同時,醫生可以在片子上面模擬手術操作過程,比如腫瘤要怎么切、切多少,管徑有多粗,切到某個位置流血量有多少,醫生需要在什么時候止血等。
“我1982年畢業那時候,用的是解剖圖譜,大多是老師們手繪出來的。那個年代,彩色圖譜要到圖書館里去借,整個學校就一兩本,很珍貴的。手術前,醫生要參閱圖譜,腦子里建立立體圖像。而且圖譜有缺陷,不個性化。”張洪向記者感嘆,現在通過互聯網醫療技術,不僅能直接形成可量化的片子,所有東西都帶著數據,還能夠直接模擬實驗,極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程度。此外,張洪向記者透露,根據IQQA技術的數據,連接3D打印機,還能打印出器官和腫瘤分布的實體,術前直觀觀測,有助于進一步提升醫生手術的成功率。“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做好精準手術。這跟當年的圖譜相比,進步不止是一丁半點。”張洪笑著補充道,如此一來,異地醫院之間的配合就方便多了,也有利于醫療條件不發達地區的醫生提升水平。
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不管是邊遠山區還是發達城市的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大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而大醫院專家與基層醫生基于互聯網的遠程會診與協作,又讓基層醫生得到了專業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烏鎮互聯網醫院備受外媒矚目。圖為Discovery探索頻道的記者正在烏鎮互聯網醫院進行采訪拍攝。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此外,基于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成熟服務能力,國家衛生計生委委托烏鎮互聯網醫院獨家建設運營“全國家庭健康服務平臺”,推進全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實與管理。
創新驅動造福人類,共享發展成果,互聯網之光照進現實。記者了解到,在一年間,互聯網醫院從烏鎮起步,這一模式已復制到了16個省區市,甚至包括北上廣。烏鎮互聯網醫院以地方分院形式落地服務當地百姓,尤其為當地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供了專家支持及技術平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互聯網科技從“云端”落地,水鄉觸網騰飛。烏鎮只是中國互聯網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與古鎮一樣,因互聯網科技創新迸發蓬勃朝氣,讓世界既親切熟悉又充滿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