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記者都參加了。一年一度“大佬”相聚,已在烏鎮造就了一批“網紅”。西柵景區36號民宿,進門就有馬云和老板的大照片,掛在墻上,3年了,幾乎個個游客都問:馬云在這里吃了什么?附近的羊肉面館,一碗招牌面曾干脆被人喚作“馬云套餐”;還有“津驛客棧”,曾是李彥宏、馬化騰、張朝陽等人在互聯網大會期間聚餐的地方,席間一張合影曾紅遍網絡……
“網紅”總會褪去,理性的聲音被記錄進歷史。去年在烏鎮,中國向全世界提出構建網絡共同體的5點主張,反響至今猶在;今年,還是這里,將有更堅定的中國聲音,影響世界網絡空間和格局。三屆大會,注定影響深遠,三年“會”變,變的也不僅是會議。
“追星”少了,“干貨”多了
“會”是會議,也是人們相會。可以往的互聯網大會上,相會的方式有點特別,會議和論壇有直播,人人都能看,于是記者和嘉賓們總想抓點特別的,于是“追大佬”成風,人們總覺得能在小橋和石板路上,和那幾位有名的互聯網企業家們說上幾句,合個影,總是好的。即便夜深,也有“追星族”一般神情的人群,疾走狂奔,或是耐心等候,只為在距離上離“大佬”們親近一些; 記者也曾參加過數場發布會,也曾在茶歇期間在廁所門口堵過“大佬”……
這3年,會議給參會者的直觀感受在變。自去年“構建網絡空間共同體”的主張被提出之后,記者和嘉賓們開始更傾向于尋找更多“干貨”,“追星”場景,便悄悄少了,大家開始更加關注于會議和論壇的內容本身。更多的問題,集中到互聯網如何引領實體制造業轉型升級,以及網絡安全治理上來。
也是不知不覺中,論壇和報道中的話題“升級”了。3年前,有人曾感嘆,一個江南古鎮,竟然也能覆蓋無線網絡,而且手機支付非常普遍,衣食住行幾乎都可以不花現金……可如今若再提,則顯得少見多怪。
三屆互聯網大會這3年,互聯網技術和應用迅猛發展,利用互聯網租用自行車,在互聯網醫院網上掛號問診,智慧養老中心能遠程監測老人心率和血壓,這些曾在烏鎮都是試驗項目,如今在國內不少城市,人們習以為常。
再看與互聯網大會同期舉辦的“互聯網之光”博覽會,3年前不過是一條長廊,兩旁展出一些照片和示意圖;去年博覽會陣容強大,兩百多家企業展示了無人車、裸眼3D等技術,參觀者排隊玩起了平衡車和機器人;昨日,記者探訪了今年的博覽會會場,展館新且大,新技術令人眼花繚亂,3年均參與籌備的嘉興市經信委主任卓衛明告訴記者, 今年的展品大多不單是概念,而更注重產業化的前景。另外,參展的網絡安全企業明顯增多。
互聯網求新變,發展求實干
“會”也意味著擅長和能干。3年前,記者們曾嘀咕,一個古鎮如何辦得了世界級大會,如今三屆峰會,烏鎮踏踏實實辦下來了。
烏鎮原本就好,白墻灰瓦風光好,滬杭之間位置好,互聯網基礎設施也好,十多年前,青石板下就埋好了21根管線,包括網絡光纖、消防報警線路和直飲水管。 可想不到,3年間,烏鎮還能“高位出新”,烏鎮旅游公司有“每周八頁紙”制度,意見匯總密密麻麻印滿8張A4紙,比如熱水瓶的塑料塞有異味,還比如某橋邊石板上有青苔,或者某個路邊的英文翻譯錯了一個字母……諸如此類的細節,很快會被附上整改意見和督辦結果。 怪不得,初來烏鎮的參會者都驚呼,在傳統古鎮創新,頗有中國特色。
互聯網求新變,發展求實干。烏鎮踏實辦會,烏鎮所在的嘉興市也以互聯網為抓手,提出打造互聯網經濟強市,并在數月前公布了具體的“實施意見”。
前兩年,記者采訪當地領導們,他們都在強調“抓住互聯網大會的機遇”。而今,記者聽到已經是一個個具體的企業名字,比如嘉善縣某木家具企業,利用互聯網與客戶互動,已研發出個性化定制的數字化流水線;還比如秀洲區一家裝潢公司,不僅能將裝修3D設計圖、水電圖在網絡上與客戶共同修改,還自己搭建了材料、家具、電器的網絡平臺,一次下單,一價全包;嘉興在蘇浙滬聞名的毛衫、皮革產業,如今也紛紛打造了網絡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嘉興,不少傳統行業的企業主,都積極地尋求借助互聯網轉型升級,前不久在嘉興舉辦的“產業互聯網大會”,有老板們反映聽嘉賓致辭不過癮,干脆把專家請下臺來,單獨給數百位企業家上了半天課。
從這個角度看,“會”總歸是體會和領悟——企業、政府、民眾能“觸網”而進一步開放、共享、創新,更多人能理解網絡空間的“中國主張”,并成為支持者和傳播者。或許,這才是互聯網大會3年之變的方向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