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翻看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參會者名單,你會發(fā)現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不是頂著光環(huán)的創(chuàng)業(yè)明星,而是一群犀利的觀察者,只要他們一說話,足以撼動整個互聯網界。如果用一個更精確的名詞來定位他們,那就是“智庫”。
在本次大會議程中,有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論壇——互聯網國際高端智庫論壇。11月17日上午8時半,離論壇開幕還有半個小時,烏鎮(zhèn)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的雨讀廳內,已經不斷有人提出“加座”的請求。晴耕雨讀,這天,江南水鄉(xiāng)下起小雨,讓人不禁停下匆匆的腳步,聆聽智慧的聲音,換一個角度看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定位人類在互聯世界中的方向。
在這個論壇上,13位來自于全球知名智庫的專家發(fā)表了精彩演講,可以說是一場全球智庫的對話。當最強大腦相遇,他們能為充滿活力、奮力生長的互聯網,帶來怎樣的智力支撐?
全球智慧亟待聯網
若你認為智庫專家的討論會讓人遙不可及,那就錯了,以下是智庫專家們見面時聊天的話題:
比如,他們緊跟中國最熱的互聯網新聞——“雙十一”一天之內阿里巴巴的營業(yè)額超過1000億人民幣。他們說,這體現出商業(yè)銷售的模式和老百姓消費的方式都在改變。
再如,他們喜歡用數據說話——到目前為止,中國網民數已超過人口總數的50%;去年印度網民數量增長了40%。他們看到,互聯網在發(fā)展中國家飛速普及。
還有,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剛剛結束的美國大選,他們認為這一事件通過網絡將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并徹底改變了媒體傳播形態(tài)。
雨讀廳里的氛圍,讓人聯想起意大利畫家拉斐爾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熱烈地討論,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
剛剛度過百歲生日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是全球頂級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董事會聯合主席約翰·桑頓是中美關系專家,在烏鎮(zhèn),互聯互通的小橋流水讓他專注于一個問題:互相交織的世界,如何追尋共同的發(fā)展?
“正如G20杭州峰會上多國領導人呼吁的那樣,解決互聯網問題需要新的思想。”桑頓說,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重點將包括云計算和大數據管理,同時它已經走出美國,在北京、新德里和多哈建立了中心,“越來越緊密的事業(yè),需要凝聚智慧共同面對挑戰(zhàn)。”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榮譽教授沃爾夫岡·科納沃茨特是聯合國互聯網治理工作組的成員之一,他給出了一個關鍵詞:共享。他認為互聯網需要規(guī)范、規(guī)則和程序,但制定這些制度,不應該是從上至下的方式,而是應該以開放式的討論來制定。
“分享和共享可以說是互聯網出現之初最基本的理念,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提出‘開放共享’。”科納沃茨特說,“大家必須要進行合作,才有可能找到可持續(xù)的解決方案。”
作為互聯網領域的新型智庫,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聚焦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院長楊樹楨認為,當前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處在關鍵的十字路口,尤其需要各國的智庫登高望遠,共同以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互聯網發(fā)展大勢。
共建公平安全之網
若你認為互聯網只是技術、平臺、渠道,那就錯了。專家們認為,互聯網是一種資源。
在工業(yè)時代,資源是礦產;而在互聯網時代,資源就是域名、網絡地址和協(xié)議。從世界范圍來看,互聯網發(fā)展迅猛,但用戶和資源、技術分布的不對稱性仍然十分顯著。
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評估、科學和技術研究中心榮譽教授拉希姆·瑪哈拉杰帶來了一張人口分布和互聯網接入量的對比圖,大家明顯可以看到很多人口大國互聯網的普及遠遠落后于人口并不多的發(fā)達國家。
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中提到,將設立技術促進機制,建立網上平臺,協(xié)助人們獲取推動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的舉措和政策的信息、知識、經驗。拉希姆·瑪哈拉杰認為,互聯網是國際知識傳播的公共平臺,應該把互聯網進一步視為一種公共產品。今年10月,美國把互聯網域名管理權移交給“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從而結束對這一互聯網核心資源近20年的單邊壟斷。
在印度觀察員基金會網絡安全和互聯網治理部負責人阿倫·莫漢·蘇庫馬爾看來,互聯網需要規(guī)則。他發(fā)現,亞洲正不斷涌現新制度,在保持網絡空間穩(wěn)定這一問題上達成廣泛共識。“亞洲所有制度安排中,中國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些制度安排對于網絡空間穩(wěn)定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中包括了設立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倡議,還有區(qū)域性經濟合作伙伴關系。”阿倫·莫漢·蘇庫馬爾說。
一網窺見時代大潮
若你認為網絡空間只是一個概念,那就錯了。它是一條大船,承載整個互聯網世界,各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變成了命運共同體。
10月22日早晨,大半個美國的用戶就遭遇了一次集體“斷網”事件,讓很多人都陷入混亂當中。
大規(guī)模斷網,讓人們深思不可預知的網絡空間。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xié)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說:“我們現在的網絡空間范圍很大,各種新技術很多,數據安全、傳感網、物聯網、工控、云、衛(wèi)星、光電、智能家居等,帶來新安全問題,我們要用動態(tài)眼光發(fā)現這些問題。如果保持在原來的情況下,對新技術不了解,就會吃虧。”
隨時跟上新技術的步伐,需要各方互通有無。牛津大學馬丁學院教授保羅·科尼什已經開始行動。他在演講中提到,3年前他帶領團隊開展了一個項目——網絡安全能力建設,迄今為止,這個項目幫助50個國家對網絡安全進行評估。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認為,在這樣的趨勢下,大國在數字時代的力量和影響將進一步顯現,“這些都要求我們擴大對話和加深合作,尤其是大國之間,我相信這類合作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楊樹楨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來描述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中國智慧,在他看來,歷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都清晰地傳遞出同樣的信息——不搞一家獨大、贏者通吃,不搞一枝獨秀、以鄰為壑,而是加強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開展數字經濟合作,縮小數字鴻溝,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時代的快車,共享互聯網發(fā)展成果。
“開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網絡和平空間,是和平發(fā)展大國的責任。”國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今年已經85歲,說到網絡時代的中國和平崛起,依然激情滿懷。
“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制度創(chuàng)新,實現生產力、國防力、文化力這三個力的重大轉折、重大提升,這就是我所說的時代大潮,也是中國和平崛起的大趨勢、新機遇。”鄭必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