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梁信軍,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B20就業工作組聯合主席,倡導在G20成員國推動智能創新計劃,利用技術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企業如何尋找機會,發現和創造價值?B20就業工作組聯合主席、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信軍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采訪。
記者:今年B20給G20提交的政策建議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您看來,在共同推動創業創新方面,G20可以采取哪些舉措?
梁信軍:G20國家應該建立G20智能創新計劃,推動技術創新。這一計劃的目的,就是要促進政府、私營部門、院校和研究機構通過同一平臺實現資源、知識和成果的分享。
我們建議,智能創新計劃可以擬定五項計劃,利用技術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是加強G20各成員國之間的文化、教育與創新交流;二是建立“G20創新簽證計劃(GIVS)”,促進各國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從而有效提升各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三是G20國家應成立創新基金,支持20國范圍內的科技研發、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和創新企業的快速成長等;四是與商界聯手打造G20技術創新分享經濟平臺,提升創新效率,降低創新成本,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五是構建“G20大腦平臺”,依托統一平臺實現協同創新,解決全求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
記者:復星集團一直重視創業創新,今年年初開始就力推“獨角獸”戰略,支持一些C2M特征明顯的項目發展。復星為什么特別重視C2M?
梁信軍:互聯網對制造業的滲透,給傳統商業模式重構帶來了機會,這個機會的外在表現就是C2M(Customer to Maker),也就是客戶與產品生成端無縫鏈接。從消費者角度看,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習慣改變,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和對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顯著。有了互聯網,就打通了消費者數據通道,形成了對用戶需求的理解與管理。從制造端或產品的創造端角度看,現代制造技術讓成規模的柔性工業化生產成為可能。比如復星投資的紅領、陽光印網,已經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將生產整合在一起,打造了成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符合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柔性化制造。
記者:你們把紅領、陽光印網這樣的企業稱為“獨角獸”企業。在您看來,這樣的企業具備了哪些成功的基因?
梁信軍:過去互聯網企業發展很快,但更多的是在追求規模,甚至靠抄襲或者燒錢來謀求爆發。我們認為,這種商來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續的。未來,除了要對互聯網有深刻的理解,還要對產業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而且還要能沉下心真正把互聯網、產業和消費者的聯接全部打通。產業深度、互聯網思維以及足夠的耐心,這三者就是復星眼中C2M風口下獨角獸所擁有的基因,是我們想要去不斷追求的。
因此,復星現在就是要尋找這種在C2M、供應鏈重構過程中那些能夠快速、有效和低成本響應到客戶個性化需求;同時在“2C”這一端不是依賴別人的流量,而是能夠直接了解客戶的個性化需求,能夠黏住客戶,能夠將客戶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換句話說,復星現在就是要去尋找能夠對這上述兩方面有充分的理解,又能夠深下心去把這些管道打通的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急功近利的人。我們要在未來的發展中有所突破,一定要依靠發展根基的深度,而不僅僅是追求擴張速度。
記者:如何把“獨角獸”企業培育壯大?
梁信軍:我們尋找的獨角獸,最根本的還是要強調它的產品力,強調它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所以,我們現在一直強調要守正出奇,因為無論環境、周期怎么變化,但商業的本質——為客戶創造價值——是永恒不變的。我們還是要關注那些真心為客戶考慮的,能讓客戶有所感動、能讓他們尖叫的產品和服務。
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要加大對研發的投入。比如華為,因為它非常深厚的產業基礎和大量的研發投入,現在終于厚積薄發,讓人刮目相看。復星也是有很深的產業基礎的,所以復星醫藥一定要成為全球大健康產業中的“華為”,我們其他的板塊也要如此。
未來,我們認準C2M這個方向,不斷聚焦富足、健康和快樂的個性化、有體驗感的產品力,深耕產業、不斷強大研發技術,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真正獨角獸成長起來。(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