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發表的報告《污染的成本》(The cost of Pollution)顯示,全球92%的人口生活在空氣質量低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安全標準的地區。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接連遭遇大面積霧霾天氣,12月21日,首都北京拉響今冬以來第一個霧霾紅色預警。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遭遇了重污染天氣。印度官員11月初緊急宣布,首都新德里連續2周空氣污染水平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30倍,幾乎達到了20年來的最高水平。
當地時間11月16日,伊朗德黑蘭整個城市籠罩在霧霾中,PM2.5日平均濃度超過每立方米150微克。除德黑蘭外,周邊省份也深受空氣污染困擾。基于PM2.5指數,世界衛生組織今年5月將伊朗東南部城市扎博勒列為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在本輪空氣污染中,伊朗旅游城市伊斯法罕PM2.5日平均濃度也一度達到每立方米167微克。
然而,因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原因,有些歐洲國家再次遭遇空氣質量不達標的現象,進入12月,法國巴黎連續遭霧霾侵擾,上周更是遭遇了10年來最嚴重的空氣污染。記錄顯示,巴黎的PM10日平均濃度在一周多的時間里都維持在每立方米80多微克的水平。
隨著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汽車尾氣、火力發電廠、工業排放、焚燒秸稈、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導致霧霾頻發,盡管各國均采取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但若想達到空氣質量整體改善效果仍需要一個過程,重回藍天白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