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之路上的青年行動
不僅是2015年,自十八大以來,民生問題就一直是習總書記的牽掛。2013年5月,習近平到天津考察。考察期間走訪了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他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同時,他還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他勉勵大學生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善于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2013年11月,全球創業周中國站在上海開幕。習近平向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發來賀信表示祝賀。習近平表示,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在賀信中,習主席希望廣大青年學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創新創業中展現才華、服務社會。
目前,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正在逐步落地。中國青年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洪流中,既是民生改善的受益者,又是響應者、推動者,他們正如習總書記所說,腳踏實地,不管是就業還是創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用雙手改善生活,用勤奮為自己迎來更幸福的生活。
在北京環衛集團,就有60多名“博士環衛人”,雖然在環衛工人這樣平凡的崗位上,卻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用自己的所學將處理垃圾這樣的日常小事變成了富有高科技含量的“高大上”。
環境工程專業“科班出身”的博士解建波在畢業后投身北京環衛集團,對自己的將來滿懷信心,“有空白才有發展空間,有發展空間才能發揮青年人的才能。是時候讓我們新時代的環衛人在這塊大幕上‘指點江山’了。”
材料科學博士張旋洲,在畢業之后選擇扎根在了北京環衛集團,決心用自己的科研,將垃圾變廢為寶,并且將新的垃圾處理技術推廣到全國,幫助居民改善居住環境。
被稱為廣州“豬肉大王”的陳生畢業于北大。北大的高材生卻去賣了豬肉,這是眾人知道陳生故事后的第一反應。對于大材小用,陳生并不這樣認為,他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一種獨立的思維。陳生說,在北大求學的四年中,他從書籍中認識了與主流意識不同的各種想法,也從他人的口中聽到了各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在離開北大踏入社會后,獨立思考、不隨大流成為他身上最顯著的印記。
放棄了別人眼中的“鐵飯碗”,從公務員轉身毅然下海,倒騰過白酒和房地產,打造過蘋果醋,后來又投身豬肉行業。如今,陳生旗下企業天地壹號成功登陸新三板,他也成為了身價超百億的“豬肉大佬”。陳生用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青年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堅持下去,“小貓也能當大王”。
習總書記盼望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青年也在用自己的行動響應習大大的中國夢。不管是解建波還是陳生,他們代表的中國青年正享受著新時期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就業、創業,是他們遇到的最大支持,也是中國青年面臨的最大機遇。習大大勉勵,青年響應,平凡崗位上創造自己的不平凡,青春的力量不管處于何方,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總能煥發青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