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點半課堂”上,碧江燈塔社區的留守兒童,正在駐村干部羅賢剛的引導下進行互動游戲。
4月7日,銅仁市碧江區桐木坪鄉少年宮音樂活動室中,架子鼓的歡快旋律響徹整個房間。14歲的鼓手瞿浪專注而投入,這個學生樂隊隊長的另一個身份是留守兒童。
在這個距離銅仁市區17公里開外的鄉村,和瞿浪一樣,還有97名同學,一起受惠于碧江區依托“民心黨建”建立的關愛留守兒童服務系統。除了周末外,孩子們能寄宿學校、享受免費的一日三餐、放學后到少年宮功能齊全的各種活動室,在專業教師或“代理家長”的引領下,根據各自愛好學習音樂、舞蹈、普通話等。
碧江川硐“留守兒童之家”,田麗蓉和三名留守小朋友一起,在志愿者老師和其他留守兒童的祝福中,度過了她8歲的生日。
20公里開外的川峒鎮,同為留守兒童的二年級學生田麗蓉則正期待著自己8歲的生日慶祝。父母為節約錢給弟弟看病,過年也沒回來看她,不過令她開心的是,她本月8歲生日,跟另外三名同為留守兒童孩子,可以在川峒“留守兒童之家”一起度過。
川硐鎮有180名留守兒童,該鎮依托文化站等辦公設施,打造了500平米的“留守兒童之家”,設有親情室、圖書室、心語室、成長訓練營等,定期安排專家志愿者進行輔導授課。
碧江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申越發告訴央視網記者,早在2012年,當地就開始大規模開展“一室六家”城鄉黨建結對幫扶工作,其中的“留守兒童之家”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體工作。
隨著農村進城務工潮,留守兒童成為全國性的普遍問題,在貴州有上百萬留守兒童,全國范圍內這一數字則超過了6000萬。
2013年以來,碧江區以覆蓋每個村的“干群連心室”為陣地,在全區90個村(社區)均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開創了“民心黨建”關愛留守兒童的“碧江模式”。
在此模式下,碧江區由組織部門牽頭,以駐村干部和第一書記為主,黨員和鄰里為輔,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2800余對,對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監督、生活上幫扶、情感上撫慰、安全上監護。
在學校,以包保教師為主,圍繞學業輔導、親情陪護、感受城市、自護教育、愛心捐贈開展關愛服務,1400余愛心人士當上了“代理家長”和“愛心媽媽”。
在經費保障方面,碧江區采取“政府支持、村組自籌、單位贊助、社會捐贈”等方式,為各村建立了不少于1萬元的留守兒童關愛基金,全區90個村(社區)共計籌集關愛基金150余萬元。
此外,碧江還由各鄉(鎮、辦事處)統籌、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參與,整合教育、殘聯、團委、民政、工會、婦聯等部門資金300余萬元,并積極協調幫扶部門劃撥資金36.7萬余元,充實到留守兒童關愛基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