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李保國的車上時常備著農業工具。長城網 楊雅荃 攝
“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
過膝的灰黑色棉服上,蹭了很多塵土,臉龐黝黑、笑容憨厚的他,扎在人堆里就是一個農民。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農民”,真實身份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被山區群眾親切地稱為科技“財神”,30多年來,帶動1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富崗蘋果、綠嶺核桃,邢臺縣前南峪、平山縣葫蘆峪……他用科技之手,點亮了這一串閃光的名字。
把農民變成專家,是李保國的心愿。可要達成這個心愿,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更不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長年累月,李保國和農民摸爬滾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們操作。
在崗底村剛開始推行蘋果套袋技術時,許多村民掌握不好技術要領。李保國要拽住他們的胳膊找角度,捏著他們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個小時才能教會一個人。類似這樣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還有很多,可他從來沒有嫌麻煩過。
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粗糙的雙手,隨意的衣著——的確很難讓人想到這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而“把我變成農民”,正是李保國“這輩子最過癮的事”之一。
“我的足跡踏遍了河北省山區,30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我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我學會了用他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我根據不同需要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余次,培訓人員9萬余人次,示范推廣總面積達到了1080萬畝。”
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栽培技術等30多項標準化林業技術,在與農技人員的交流中,在農技推廣的培訓中,通過李保國樸實易懂的話語,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許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農民的腰包,由此鼓了起來。
李保國說:“我現在的重點工作是在所有適宜地區都建立老百姓看得見、學得會的示范基地,最終實現山區開發技術在全省的全覆蓋。”
把全部知識和能力貢獻出來
“你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你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去年12月16日,李保國被河北省委宣傳部授予“燕趙楷模”榮譽稱號。之前,他已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綠化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多個榮譽稱號。然而,最打動李保國的,卻是農民的喜歡和熱情。“每逢正月到村里,家家戶戶都邀請我吃飯,有時一天得赴六趟老鄉的飯局。”
有一次,李保國行車至內丘縣摩天嶺村時遇上交通堵塞,進退不得。他下車察看,被村民認了出來。聽說他急著回保定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一名李保國不知道名字的村民喊道:“快把我家院墻推了,讓李老師的車過去!”不容阻攔,幾個人一擁而上,硬是將路邊一個農家院的土坯墻扒開三米多寬的缺口,讓李保國的車通過。
前南峪村村民則把李保國的事跡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崗底村,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成果展示廳里,五個部分的展板,四個部分里有李保國的身影……
“每當想起這些,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熱流。為了這些農民兄弟的真情,我愿意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李保國真誠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