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有個事兒一直壓在中國制造業的頭上:如果不是總理說出來,估計好多人都不知道。
這就是圓珠筆的生產線
這份文件顯示,太鋼完成了筆尖鋼制定標準的工作!“聞新則喜、聞新則動、以新制勝”。小小“筆尖”拷問,給中國制造帶來巨大啟示。一支司空見慣的中國筆,書寫出的是創新驅動的中國力量。
尷尬: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
在寧波貝發筆業生產線上,每年有30億支圓珠筆下線,這個數字放大到全國是380億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圓珠筆生產國,光鮮數字的背后,卻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說:“筆尖鋼我們一般說的就是筆頭部分。我進入制筆行業以來,筆頭不銹鋼材料都是從日本進來的,不僅是國內,國外的制筆材料不銹鋼材料也是日本的。”
筆頭分為筆尖上的球珠和球座體。目前,直徑0.5-1.0毫米的碳化鎢球珠我國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但直徑僅有2.3毫米的球座體,無論是生產設備還是原材料,長期以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國家手中。中國每年要生產380億支筆需要用一噸12萬的價格進口1000多噸生產筆尖的鋼材,付出外匯1500萬美元。
這是一種來自瑞士公司的筆頭一體化生產設備,生產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頭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筆頭里面有不同高度的臺階和五條引導墨水的溝槽,加工精度都要達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數量級。
“筆頭的關鍵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兩個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這樣一個技術要求。”寧波貝發集團品質部經理徐君道說。
在筆頭最頂端的地方,厚度僅有0.3-0.4毫米。極高的加工精度,對不銹鋼原材料提出了極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時還不能開裂,小小“筆尖”考驗著中國制造。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