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一直捐款,從不留真名地址
為何要給自己取“一滴水”這個化名?黃桂云告訴記者,2013年通過電視新聞,她了解到云南省大山里的華坪女子高中,“學生家庭貧困,上學全靠政府扶持和社會各界愛心捐贈,校長張桂梅也一直在帶病幫助孩子們。”老人說,自己的孩子上學時享受了國家的政策福利,現(xiàn)在也想回報社會。
于是,老人從2013年起連續(xù)5年以“一滴水”的名義,每年向該學校資助2500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我的條件有限,做不了涌泉,但我能盡一滴水的能力。”老人說,她希望自己這一滴水能夠與其他愛心之水一起,匯集成一股更大的愛心汪洋去幫助別人。”但一直以來,她并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的舉動,并且一直委托女兒與學校聯(lián)系,確認錢是否收到。
記者電話聯(lián)系上了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對方證實,2013年來,“一滴水”給學校寄來一封信,關心學校狀況和學生的生活,學校還把信貼在公示欄上,全校師生都很感動。從當年起,“一滴水”每年年初都會給學校寄2500元錢。每次收到匯款,學校都試圖把捐款收據(jù)給對方寄過去,但始終不知道對方的地址,電話也是這位好心人的女兒的。”
張校長說,“華坪女子高中是一所全免費的學校,硬件設施由政府承擔,學生學雜費、生活費則大多來自像“一滴水”這樣的好心人士捐贈。“這件事確實給她添了麻煩,很不好意思。”當?shù)弥耙坏嗡笔俏?4歲的婆婆時,張桂梅非常感動,“很感謝這位老人。”
如何證明?
身份信息與匯款單上信息無一相符
其實,要想取出這筆錢,只需證明“一滴水”就是黃桂云本人,或者說證明“一滴水”是黃桂云使用的化名。說起來簡單,但依據(jù)在哪里?銀行工作人員稱,證明還需由社區(qū)出,并蓋上公章。
離開銀行后,記者又和黃桂云前往其戶籍所在地所屬的荷花池街道辦西三巷社區(qū)。在聽了黃桂云的事情后,幾名工作人員面露遺憾之色,說很想幫老人開這個證明,“但咋個證明“一滴水”就是她呢?總要拿個東西出來啊。”
黃桂云出具了名為“一滴水”的銀行匯款收據(jù),上面留有一個電話號碼。工作人員撥通電話,但接電話的卻是位男士。經(jīng)比對發(fā)現(xiàn),老人留在匯款單上的電話和自己的電話最后一位不一樣,一個是“0”,一個是“6”,“名字不是你的,電話也不是你的,確實不好證明嘛。”黃桂云不知所措,“人老眼花啊,怪我當時粗心,把這些信息都寫錯了。”
不過,25日晚些時候,黃桂云匯款的銀行方面表示,已經(jīng)了解到此事的整個過程,將想辦法為老人辦理取款一事進行協(xié)調(diào),幫助老人解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