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吉特?莫爾娜(匈牙利)
雖然中國在幾年前就已開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然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2017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草案還都再次強調了促進消費增長這一工作重心。目前為止,中國成功實現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未來要面對的是如何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投資一直都是經濟增長需求側的主要驅動力。盡管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仍低于其它發達經濟體,不過為了避免資本配置不當的負面影響(例如工業和房地產行業的產能過剩),從投資驅動逐步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主要靠投資驅動的經濟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相比之下,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更為穩健。最近幾年,在中國消費已經超越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為了更能體現消費本身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可以通過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來觀察。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消費水平一直相對穩定。換句話說,消費日益增強的驅動作用主要來自于投資作用的不斷減弱。
這樣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釋放消費潛力?一個重要前提是高就業率和收入高增長。雖然中國的失業率(僅城市地區)一向很低,不過,有關不充分就業的信息則披露的很少,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通常來講農民在名義上都有工作。過去幾年,中國居民的收入增長一直很強勁,當然去年的增長相對較弱,而城市地區表現更是一般。不過,好消息是,農村地區的收入持續增長,漲幅超過城市地區,從而縮小了城鄉差距。
中國經濟再平衡進程正在推進,只是步伐相對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極高的居民儲蓄率造成的。中國國民儲蓄率于2010年達到峰值,此后僅略微下降。這也許與人們強烈的儲蓄動機有關。社會保障覆蓋不全、各地公共產品供給和公共服務質量不均,致使人們為養老存錢,為子女教育與醫療存錢,消費水平因此隨之下降。不久前,由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以及其他相關政府規劃旨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措施有望降低居民儲蓄動機。
城鎮化也是推動消費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中國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間計劃要實現1億左右農業人口城鎮化,讓沒有城市戶口的外來務工人員也能享受城市待遇,此外還要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的一份研究顯示,農民進城務工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都有助于帶動消費,促進經濟再平衡。同樣,城鎮化所帶來的收入增加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也有助于這一平衡的實現。
作者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濟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