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去歐洲大陸度假的途中,當我要把行李箱放上飛機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時,父親輕輕地阻止了我。他嘆了口氣,接過行李手柄,抬起自己干瘦的臂膀,把我的行李箱舉了上去。
“你應該在一邊歇著,當一個淑女,重活留給我來做。”他嚴肅地說道:“以后,你會遇到自己生命中那個特別的人,他會從我手中接管這些差事。什么都自己來干的話,就不會有人來幫你了。”
我一時驚住了,不知作何回答。這不是我兒時記憶中的父親,他原來教導我在學校刻苦學習,等我長大些后,他讓我去當地的咖啡店里打工賺零花錢,甚至教我做家務以便等我到了倫敦,獨自一人生活時,日子不至于攪成一團亂麻。
現在,自從我離開家來到英國開啟全新生活已經有八年之久,我第一次意識到,父親心中仍是希望我能當一名公主,帶點依懶,帶點脆弱,這都是中國傳統女子應有的品德。
不過,這告誡來得有些晚了。父親可能并不清楚,在三年大學生活當中,我搬了五次家,而且全是靠自己一個人。有一次,我拖著裝滿書本衣物的行李箱爬上公交,這樣來回跑了兩趟。還有一次,下著大雨,我緊緊地抱著懷里的紙箱,站在路邊等的士,想著不要把東西淋濕。
我本以為父親會為我驕傲。我的父親,出生于四川農村,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父母均是貧窮工人。他自己刻苦努力,爭取到了良好的教育,隨后白手起家,開創事業。
很自然地,白手起家的父親教會了我要為成功而奮斗。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四川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非常常見。因為當時各行各業都有很多發展機會,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自幼兒園起,就被教導要秉承刻苦奮斗的精神。
盡管如此,中國對于女性傳統美德的推崇從未消失。也許父親是看到自己曾經嚴格要求的女兒已經搖身一變,長成了一位年輕女子,才又想起了這些傳統品德的存在。
父親對我的教導常常充滿著矛盾與驚奇,就好比中國這個國家,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時,也到處充滿著矛盾與驚奇。
與此同時,在英國,一個由女性領導的國家生活,我從沒有想過有哪些事情是女性做不到的。我大部分的女性朋友都在倫敦城從事專業工作。下班之后,我們也經常一起到小酒館里一起喝一杯,同男人做的沒什么兩樣。但我母親就不見得做過這樣的事了。
在倫敦,我有許多女性榜樣。我現在還記得,三年前,菲奧娜·伍爾夫女爵(Dame Fiona Woolf)擔任倫敦金融城市長期間,以莫大的激情支持職業女性平等運動。
我在想,要如何讓父親對自己女兒進入的新世界有所了解。也許某一天,父親會意識到,我生命中“特別”的那個人會喜歡我的自信,而不是依賴,并且他也認可,時代已經變了。
(編譯:張笑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