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應該高度重視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這一倡議是中國21世紀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內涵豐富、前景清晰、行之有效,將對國際關系和全球經貿產生重大影響。
鄧小平時期的開放政策主要是中外合作實現中國國內的現代化,而習近平主席基于“一帶一路”倡議的“開放2.0版”政策則讓合作跨出國門。
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從一個接受國外思想、實踐和投資的國家過渡為一個為全球安全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四年來,至少在以下五方面對國際形勢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首先,習主席提出的這個倡議的中心是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在這方面自古以來都是成就突出。以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長城和京杭大運河可以說是今天中國現代化的港口、機場、公路、鐵路網以及新城市的前身。當中國提出基礎設施方面的目標時,世界真的應該認真對待。
其次,在較短時間內,北京就積聚起力量形成了新的國際金融機構,以支持落實這個倡議。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這些機構雖然成立不久,但是都滿懷希望讓“一帶一路”從構想變成現實。
第三,今天的地緣政治現實也讓“一帶一路”更有意義。絲綢之路經濟帶將促進歐亞大陸的互通互聯、貿易往來和人員交流;海上絲綢之路意味著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和非洲都是這個21世紀偉大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兩側是歐洲和中國,而新的絲綢之路也讓亞洲和非洲密切聯系起來。
第四,“一帶一路”強調互通互聯,這就意味著它是開放的,能夠把新的想法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而不至于封閉僵化。除了陸地、海洋和空中連接得到增強外,科技的進步也形成了數字化的新絲綢之路,必將不斷豐富中國和世界的聯系。
第五,“一帶一路”倡議的特點是包容性。它不是東方對西方的圍堵,不是南方對北方的弱化,也不是要挑戰布雷頓森林體系或者聯合國機制。它的目的只是推動更多的國際融合以實現共同發展與和平。
習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闡釋了中國歷史上世界大同的理念。而“一帶一路”就是通往這個夢想的路徑之一,它也實質上說明了中國的和平復興之路。
在此背景下,歐盟應該更積極地參與中國這個建設性的倡議。而印度和美國一直所持的被動觀望態度是非常不明智的。
中國最先勾畫了21世紀新絲綢之路的遠大前景,但是中國既不是推動這個目標實現的唯一動力,也不是為了獨占將來的勝利果實。
在通往共同繁榮與和平的道路上,損人利已的做法不會帶來進步,多方共贏才能取得真正的進展。
高大偉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歐文苑主任,也是中歐論壇的創始人和新絲綢之路倡議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