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共產黨即將召開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中國日報派六名記者在全國多個地方的農村住了一個月,觀察在政府扶貧計劃的幫助下,人們的生活有何改觀。
?
在江西會昌縣,農民在菜地里勞作。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日報5月24日電(記者 左卓)在古坊村6米寬的瀝青路上開車駛過,可以看到道路兩側的太陽能路燈、嶄新的房子和果園。
兩年前,政府在江西會昌縣南部的這個村子里發起了一項扶貧活動,短短兩年之內,就發生了以上喜人的變化。兩年內,他們升級了村子的狹窄道路、夷平了廢棄的農田、將垃圾清理出附近河流并為住在破舊房屋里的村民建設新家園。
不過,基礎設施的完善還不是最值得古坊村驕傲的事。這一榮耀屬于農業改革。文武壩鎮官員高少華(音譯)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村民唯一的收入都來自于魚類養殖。種植水稻可以自給自足,“但近年來,年輕一代傾向于在城市尋找機會,而不是在家里種植水稻,這導致大量農田被浪費。”他說道。
2014年,古坊村242戶家庭中有75戶家庭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年收入3146元。地方政府認為現代農業是消除貧困的關鍵,去年四月成立了農業合作社。為了幫古坊村繪制產業前景,僅有12名成員的富民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會的理事長沒日沒夜地都在研究、思考這一事情。
“古坊村位于文武壩的郊區,是會昌縣政府所在地,是城市人周末的好去處,” 富民生態農業合作社理事會的理事長鄒士榮說。“理事會成員一致認為,我們應該創建自己的果園和蔬菜農場,吸引游客。”
理事會還決定將低利潤的稻田轉變成菜園,滿足城市對新鮮蔬菜的大量需求。
?
![]()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養魚是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理事會希望合并小魚塘,進行大魚塘養殖,同時升級設施,拓展業務。計劃草擬后,理事會成員開始籌集資金,每人向銀行借款數十萬元。據鄒士榮介紹,目前已籌集500萬元,可興建大棚、購買苗木并安裝配套設施。“這可能會有一定風險,但在投資時沒有人猶豫,因為這是發展我們村子的唯一機會,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村子繁榮起來,”他說。
他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這個村子很快就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農村社區。據預測,今年新產業將帶來80萬元的利潤。等三年后果園結出果實,這個數字還會飆升。到目前為止,108戶家庭已經與合作社簽訂了合同,這108戶家庭的成員大多年齡較大,無法在城市工作。
曾慶嬌(音)就是其中一位村民。她今年57歲,來自貧窮家庭,現在在菜園里工作。“我一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個月掙1500元,”她說。“我丈夫是殘疾人,我以前種水稻幾乎無法承擔家庭開支。現在,在菜園工作能讓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到去年年底,古坊村的75個貧困家庭已全部擺脫貧困。
(編譯:劉紅麗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