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是一家位于美國紐約的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提供包括證券、固定收益、對沖基金股指在內的多種金融服務。2013年,該公司宣布,考慮將中國的A股納入其摩根士丹利新興市場指數體系(MSCI Emerging Market Index)。自那時起,中國的股票市場就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例如,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開通的“滬港通”和“深港通”為海外投資者提供了便利渠道——其投資規模理論上可以達到A股市值的75%以上。
2017年3月,MSCI就吸納中國A股的事宜,重新召開年度咨詢會議。如果會議確定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那么這將不僅僅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座里程碑,同時也為整個世界以及中國境內投資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處。
2016年6月,MSCI宣布將不會吸納中國A股進入新興市場指數,并提出如下建議:
移除每月20%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贖回限制;引入新的交易終止程序;并移除施加在金融產品(涉及中國A股指數)上的限制。
3月份年度咨詢會議上的提案經過修訂,引入了新的標準,將吸納證券標的數量從488個減為169個。
只吸納可以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投資的大盤股公司;排除A股中與已經納入大摩中國指數(MSCI China Index)H股重合的股票;排除“指數”中已經停牌超過50天的股票;排除在過去12個月中已經停牌超過50天的股票;并不急于快速吸納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
由于新提案可能有助于驅除投資者對于資金和資產流動性的擔憂,瑞銀集團(UBS)首席中國投資策略師高挺表示,他對今年A股加入新興市場指數持樂觀態度。雖然之前批準的要求(關于與A股有關的金融產品)依然保持不變,但人們正在尋找解決方案。
就市值和交易額而言,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總值加起來將排名世界第二。
對任何尋求真正全球資產配置的投者而言,在全球多樣化的投資組合中,吸納中國股票是“必要的條件”。然而,大摩中國指數與上證綜合指數之間的30天關聯度接近于0(創下自2006年以來兩者關聯度的最低值),讓人不禁想:大摩中國指數是否仍然能夠代表中國在岸金融市場?
大摩中國指數的“行業組成”傾向金融和信息科技業(占該指數市值的60%),與中國在岸金融市場大相徑庭。然而,金融和信息技術的股票所占比例不足中國在岸金融市場市值的30%。 另一方面,產業和材料股票占大摩中國指數的份額不足10%,但卻占中國在岸市值的三分之一。
雖然吸納中國A股并不會立即修正這種錯位的狀況,但將提升中國在岸市場在全球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地位。
瑞銀集團預計,按照5%的納入比例系數,由于169家中國A股加入所造成的“被動流入”將達到14.9億美元。 同時,如果主動型基金重新調倉,與基準份額的調整幅度保持一致,那么短期內會再有81億美元流入。如果股票以原有權重的100%納入“指數”,那么這一數字將會升至276.1億美元。大約64%的自由浮動市場資本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與深圳證券交易所達成平衡。
中國A股納入大摩中國指數與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相似。 在接下來的10年里,隨著外資的參與,中國國內產業不斷完善。這將與外國直接投資一道,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A股納入MSCI指數將吸引外國機構投資人。他們將帶來新的理念以及計價方法。這一舉措有望徹底變革中國資本市場的動力來源、人員構成和內在模式。
關于作者:
Tommie Fang,瑞銀集團中國股票主管;Ian Loh?,瑞銀集團結構化投資分析師。
(編譯:高尊 編輯:齊磊)